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最好听的鸣笛声”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王志顺
  7月23日凌晨3时,贵阳市南明区一栋7层居民楼突发火灾。53岁的夜班出租车司机彭勇发现火情后立即报警,并通过持续鸣笛成功唤醒熟睡居民。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控制火势,事故未造成伤亡。经查,火灾系墙内电缆短路引发。彭师傅的机智救援被路人拍下传至网络,网友点赞“这是最好听的鸣笛声!”全楼居民对其义举深表感激。(8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
  当灾难的阴影悄然笼罩熟睡的居民楼,彭师傅用教科书般的应急智慧谱写了民间救援的典范。报警、鸣笛、引导——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精准对应着应急救援的黄金三角:信息速递、风险预警、行为干预。尤其可贵的是,他准确识别了深夜火灾的特殊威胁:相较于可见的火焰与浓烟,居民在沉睡中丧失逃生意识才是真正的隐形杀手。这种对潜在危险的敏锐判断,远比鲁莽的英雄主义更具现实价值。
  这场救援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城市安全体系的深层逻辑。在智慧消防尚未触达的街巷角落,人类的感官仍是最高效的监测系统;当电子报警存在响应延迟,生物本能反而成为最即时的安全阀。老化的电缆与出租车的喇叭在此形成意味深长的对照:前者诉说着基础设施更新的迫切,后者印证着市井智慧永恒的不可替代性。这种“技术防护”与“人文防护”的共生关系,恰是城市生命力的核心密码。
  彭师傅的职业自觉在此刻完成了惊人的蜕变。当出租车计价器归零显示交班时刻,他对公共安全的守护却始终在线。从黎明时分的迎来送往到深夜时分的警醒守望,这位“城市摆渡人”用永不关闭的责任雷达,重新定义了服务业的边界。这种超越契约精神的自觉担当,让“职业素养”这个抽象概念有了可触摸的温度。当整座城市卸下白天的喧嚣沉入梦乡,正是这些无声的守夜人维系着都市最基本的生命体征。
  更值得铭记的是救援过程中展现的社会协作奇迹。被喇叭惊醒的居民没有陷入混乱,而是有序互助、优先转移弱势群体;专业消防力量与民间预警形成精准配合。这种“市民哨兵+专业救援”的协同模式,创造了零伤亡的完美救援案例。它有力证明: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安全网络的神经末梢,城市就能编织出最可靠的生命保障体系。
  网络时代赋予的“最好听的鸣笛声”称号,实则是数字化社会的情感公约数。在噪声监测设备遍布街头的今天,人们却集体为这组突破分贝限制的喇叭声点赞,这种价值判断的反差发人深省。社交媒体上汹涌的感动浪潮,折射出现代人对于真实善行的精神向往——在信息爆炸却情感匮乏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彭师傅这样具体的道德参照系。
  贵阳这场凌晨救援最终超越了单一事件,成为检视城市文明的活体样本。它测量的不仅是应急机制的灵敏度,更是市民共同体的健康度。当夜幕降临,城市褪去华丽外衣,那些流动的出租车、便利店的白炽灯光、巡逻保安的脚步声,构成了守护城市呼吸的神经网络。彭师傅的鸣笛之所以动人心弦,正因为它唤醒了我们对城市本质的认知:那些坚硬的建筑躯壳之下,永远跃动着柔软的人文心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