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际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周刊
标题导航
“隐形解雇”,何处去隐?
“隐形解雇”花样频出 法律需要见招拆招
斩断“隐形解雇”黑手 监管应当重拳出击
司法亮剑“隐形解雇” 市场必须法治护航
录取季当先防诈骗
“最好听的鸣笛声”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录取季当先防诈骗
■关育兵
录取季的欢声笑语里,却暗藏围猎陷阱——北京家长群内深夜“老师”催缴资料费、武汉“低分上名校”的诱人谎言、十堰“免试读研”的熟人骗局。当孩子前途成为悬于父母心头的重担,骗子早已布下层层罗网,瞄准这份沉甸甸的焦虑。录取季的防诈警钟,必须长鸣于整个社会信任链条之上。(8月4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诈骗者以升学为饵,针对社会心理弱点,精准拿捏家长对官方权威的敬畏——假冒“老师”深夜于新建家长群内发布收费指令,伪造学校公章文书;更利用“熟人”信任关系,以同学身份骗取巨额资金。其核心毒饵,无一不是对教育稀缺资源与捷径神话的精心包装。无论“内部名额”、“国际生置换”的虚假通道,还是“免试拿证”的空中楼阁,皆以金钱为钥匙,允诺开启一扇本不存在的门。刘某为王女士炮制的假毕业证,正是此类幻梦破碎后最刺目的残骸。
然而,毒饵之所以屡屡奏效,其土壤在于某些结构性漏洞与普遍焦虑的共谋。当学校将新生群二维码直接印于入学手册广撒网,却未设可靠验证门槛时,无异于为“李鬼老师”敞开后门。更深层上,是对“唯学历论”的畸形追捧与“捷径心态”的合谋发酵,将部分家长与求学者的理性淹没于“花钱买省心”、“特殊渠道弯道超车”的侥幸之中。王女士轻信“免试读研”而痛失51万元,其悲剧正源于此——当正规升学途径所需付出的时间与努力被视作畏途,便为欺诈的毒藤蔓提供了攀爬的支架。
诈骗之毒侵蚀的远不止个体钱袋。当家长群内真假信息莫辨,家校沟通的信任基石便遭蛀蚀;当“花钱运作入学”的流言污染招生空气,教育公平的信仰便受玷污。刘某骗局中伪造的公章文书,其伤害远超个案——它如病毒般侵蚀社会对制度认证的敬畏与信赖。若听任诈骗者持续以教育之名行欺诈之实,最终被蛀空的将是社会对知识圣殿的集体尊崇。
当诈骗已呈现高度组织化、剧本化的趋势,防御之网亦需系统升级。学校当筑牢第一防线——家长群组建必须严格验证,收费信息务必通过多重权威渠道反复确认并明确抵制群内扫码支付。家长则需时刻警醒:“阳光招生”时代,“特殊渠道”几近诈骗代名词,凡绕过官方平台收费或承诺“低分录取”者,必藏祸心。更须铭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非正规渠道信息、不盲从群内转账指令、不迷信所谓“人脉资源”。
录取季的喧腾人声里,防诈当为先。对诈骗者的每一次成功阻击,不仅守护的是一个家庭的财产与梦想,更是对教育净土与社会诚信的坚定捍卫。唯有在制度补漏与人心警觉的双重堤防之下,方能让千万学子与家长穿越这升学季的“诈骗雷区”——安全抵达那用汗水而非虚妄兑换的真实未来。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