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际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周刊
标题导航
“隐形解雇”,何处去隐?
“隐形解雇”花样频出 法律需要见招拆招
斩断“隐形解雇”黑手 监管应当重拳出击
司法亮剑“隐形解雇” 市场必须法治护航
录取季当先防诈骗
“最好听的鸣笛声”是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斩断“隐形解雇”黑手 监管应当重拳出击
■张西流
“隐形解雇”是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上的“暗度陈仓”之举。企业不直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而是通过不合理调岗降薪,让员工在新岗位或低薪下难以适应,或通过暗示、排挤等行为,让员工心理承压,最终“主动”离职。这些手段如同重重迷雾,掩盖了企业逃避法律责任的事实,劳动者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职业困境,权益被无情践踏。
劳动者在遭遇“隐形解雇”,维权时困难重重。微信通知易被撤回,办公权限关闭致记录消失,工作群聊信息难以恢复等,证据的缺失成为劳动者维权路上的“绊脚石”。在此情况下,强化刚性反制措施是破解之关键。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细化劳动法规,清晰界定企业自主管理权的边界,让法律之光穿透“隐形解雇”的迷雾。
劳动监管部门应积极作为,成为劳动者权益的“守护者”。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主动实时监管企业用工情况,全方位保护劳动者权益。对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严惩,提高企业违法成本,让企业不敢轻易尝试“隐形解雇”。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线上线下多渠道普及维权知识,增强劳动者法律意识,使劳动者在权益受损时能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
企业需认识到,“隐形解雇”是短视之举。从短期看,或许能减少用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会损害企业声誉,破坏企业文化和团队氛围。员工在企业中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工作积极性将受挫,企业长远发展也会受影响。尊重员工、依法依规经营,与员工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才是企业发展的正道。
劳动者自身也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工作中,留意企业的异常行为,及时收集和保存证据,如微信通知、工作记录等。当遭遇“隐形解雇”时,要勇敢地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在当今的职场生态中,企业“隐形解雇”现象如一股潜流,暗中冲击着劳动者的权益,监管的“显性治理”迫在眉睫。监管部门要重拳出击,劳动者要勇于维权,企业要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多方合力,才能斩断“隐形解雇”的黑手,构建公平和谐的劳动关系,让劳动者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让职场回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为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