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理论
第05版:时评
第06版:平安贵阳
第07版:消防周刊
第08版:特别报道
标题导航
无障碍设施咋成了“障碍”?
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出在哪?
监管设施的“啄木鸟”何在?
谁该为行动不便者“清障”?
自残威胁也是家庭暴力
别以记录之名行“镜头霸凌”之实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以记录之名行“镜头霸凌”之实
■ 苑广阔
近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其在5633次列车上目击到令人不适的一幕:一群游客掏出摄像机“围堵”座位上一名当地人拍摄,即使被拍摄者明显表现出不适和不愿意,他们依然在拍摄。为此,成都客运段回应称,列车长巡视车厢发现有摄影爱好者对身着民族服饰的彝族旅客进行拍摄,遂对其进行文明拍摄宣传,不要影响正常乘车秩序。在此期间,列车工作人员未接到被拍摄者的求助,车上也未发生争执等情况。(11月24日极目新闻)
5633次慢火车上,彝族阿婆躲闪的身影与游客“长枪短炮”的镜头形成刺眼对比。一句“怎么一直在拍”的嘀咕,一个转身遮脸的动作,都在诉说着被冒犯的不适。即便没有激烈争执,这种沉默的抗拒也该被看见,毕竟以“记录”为名的镜头霸凌,从来不是文明应有的模样。
这趟穿梭于大凉山的慢火车,是承载民生的“生命线”,而非供人猎奇的“取景地”。90%的彝族乘客带着家禽、背着背篓,在这里完成生计的周转。列车上的烟火气本是最动人的生活图景,但当摄影爱好者将镜头强行对准不愿被拍摄的老人,把他人的窘迫当作“人文素材”,把民族特色当作“流量密码”,所谓的“记录”便褪去了温情,只剩赤裸裸的冒犯。语言不通的障碍、性格上的隐忍,不该成为肆意侵犯的“底气”。
近年来,“街拍”“纪实”热潮下,类似的镜头越界屡见不鲜。有人举着“艺术创作”的幌子,在街头对陌生人围追堵截,以“记录时代”为借口,将他人隐私定格在镜头里。殊不知,镜头的权力需要边界,创作的自由更需以尊重为前提。被拍摄者的沉默不是默许,躲闪也不是配合,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拒绝被“凝视”的权利,这份权利无关身份、地域与语言。
列车上规则的空白,更凸显了文明引导的缺失。尽管铁路部门已回应将加强宣传,但仅靠事后补救远远不够。文明拍摄不该只是道德倡议,更需要成为行业共识与行为准则。专业摄影师应恪守职业伦理,摄影爱好者需守住文明底线,在按下快门前置身于对方的立场,若拍摄对象面露难色,再多“珍贵”的画面也该果断放弃,若对方明确拒绝,任何“记录”的借口都显得苍白无力。
真正有温度的纪实,从来不是镜头的粗暴入侵,而是基于尊重的平等对话。那些打动人心的影像,必然藏着被拍摄者的信任与舒展。从征得同意的那一刻起,镜头才真正褪去冒犯的棱角,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
慢火车仍在大凉山间穿梭,生活的烟火气不该被镜头惊扰。别让“记录”沦为冒犯的遮羞布,当每一个镜头都懂得尊重边界,每一次拍摄都始于真诚沟通,那些定格的瞬间才能真正承载人文的温度与文明的重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