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无障碍设施的问题出在哪?
  ■ 童方萍
  城市广场的无障碍通道,本是为行动不便者铺就的“坦途”,却被一排冰冷的S形钢管封堵,轮椅只能望而却步;医院入口处,既无辅助坡道,也无专人协助,老人只能在家人搀扶下,从隔离栏的缝隙中艰难挪步;地铁站内,盲道直通墙体,盲文标识方向错乱,视障人士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这些场景,并非虚构的剧本,而是现实生活中无障碍设施沦为“障碍”的残酷真相。
  残酷真相背后藏着哪些问题?
  首先,问题出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思维上。许多地方在创建文明城市或落实政策要求时,迅速建成一批无障碍设施,如坡道、盲道、无障碍卫生间等,但后续缺乏常态化维护与监管。盲道被车辆、摊位长期占用,无障碍电梯故障频发却无人修理,坡道被杂物堵塞……设施“建而不用”“建而难用”,不仅浪费公共资源,更让有需求的群体“望障兴叹”。这背后,是责任主体不明确、监管机制缺位、执法力度不足的现实困境。
  其次,设计与建设脱离实际需求,缺乏“用户思维”。一些无障碍设施沦为“形象工程”,设计时未充分听取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意见,导致功能错位。例如,坡道坡度过陡、转弯空间不足,轮椅难以通行;盲道突然中断或绕行复杂,失去引导意义;公共标识缺乏盲文或语音提示,信息交流仍存壁垒。设施的“形式化”暴露了规划中对“人”的忽视,未能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真正跃升。
  再者,社会认知不足与共情缺失,削弱了无障碍环境的公共支持。部分公众仍将无障碍设施视为对特定群体的“特殊照顾”,而非全民共享的公共福祉。这种误解导致占用盲道、私占无障碍车位等行为屡见不鲜。事实上,无障碍环境关乎每一个人——意外受伤者、孕妇、推婴儿车的家长,甚至未来的我们都可能在人生某一阶段面临“临时性障碍”。正如专家所言,人一生中约有11%的时间处于“残障状态”,无障碍建设实为“全民工程”。
  破解困局,需多方协同发力。应强化法治落实与监督机制,将无障碍设施纳入城市精细化管理,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定期巡查与反馈机制,对占用、破坏行为依法追责;推动“参与式设计”,让残障人士、老年人代表深度参与规划、验收与评估,确保设施真正“可用、好用、愿用”;加大科技赋能,推广智能导盲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AI语音交互等技术应用,提升设施的智能化与适应性;培育社会共识,通过宣传倡导,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城市文化,让尊重与维护成为公众自觉。
  无障碍不是施舍而是权利,不是点缀而是文明底线。当每一条盲道都能通向目的地,每一部电梯都能顺畅运行,我们才能真正说:这座城市,对所有人温柔以待。从“有”到“优”,从“建”到“管”,唯有制度、技术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才能让“无障碍”名副其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