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评
第06版:视点
第07版:消防
第08版:平安贵阳
标题导航
“爆料隐私式维权”不可取
图片
“爆料隐私”非维权正途
“爆料隐私式维权”违法
依法理性维权方能致远
普法课堂
把“职业弹幕人”赶出直播间
治理情绪污染需用长效药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治理情绪污染需用长效药
■ 丁慎毅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为整治恶意挑动对立、宣扬暴力戾气等负面情绪问题,营造更加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9月22日《中国新闻网》)
为什么情绪生意越做越大?算法时代,争议即流量,对立即热度。极端观点比理性讨论更易传播,群体冲突比平和叙事更抓眼球。有主播一口气喝五瓶白酒求打赏,有账号编造“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焦虑卖课,甚至有组织专门“开盒”曝光普通人隐私……它们不是偶然的恶趣味,而是被流量激励机制筛选出的“成功模式”。
但这本生意经,社会却越读越沉重。网络对立内容通过放大社会矛盾、降低信息可信度,显著加剧了现实中的信任危机,这一趋势已被多项权威报告和司法案例验证。揆诸多个“开盒”事件引发的线下冲突,警方介入后所产生的调查、调解、司法程序等成本,最终通过公共财政由纳税人承担。《青少年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报告》以及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开盒”公益诉讼判决书数据表明,近三成青少年心理问题与长期接触负面网络内容相关。这像极了曾经“带血的GDP”,工厂赚了利润,河流却黑了。同样,平台赚了流量,信任却碎了。
治理情绪污染,需用长效药而非止疼片。或许可借鉴环保经验,让“污染者”付费。平台若纵容煽动性内容,就应承担信用扣分、流量限制甚至社会补偿责任;算法不能黑箱运作,需接受审计避免制造“信息茧房”;更重要的是让好内容赚钱,比如,某科普博主靠航天知识收获千万粉丝,平台借此吸引高学历用户,广告商愿付更高费用。这说明正能量流量不是赔钱买卖,而是可持续生态。
此次清朗行动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互联网可以追求流量,但不能靠撕裂社会赚钱;可以创新商业模式,但不能以透支信任为代价。就像全社会已认同“不能靠污染致富”,数字时代也需确立“不赚负面情绪钱”的共识。
流量向善,不是不要流量,而是让流量回归传递价值的本质。平台从“情绪榨取者”变为“价值创造者”,数字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滋养社会的力量。当我们点赞转发时,要考虑是在为什么投票?当平台设计算法时,要问问是在为什么赋能?情绪流量或许短期获利,但清朗流量才能通往未来,那个既充满活力又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数字文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