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爆料隐私式维权”违法
  ■ 张玉胜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交媒体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分享生活的重要平台。然而,一旦个人纠纷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解决,一些人便会选择在网络上公开对方隐私信息,试图以“爆料隐私”方式实现维权。这种看似高效实则违法的行为,不仅侵犯他人隐私权,更会破坏社会公序良俗和法治基础。矫治此类错误行为,既需从道德层面匡正其扭曲思维,更当以法律惩戒促其觉醒与敬畏。
  以侵权方式维权,背后逻辑是将爆料隐私异化为维权的工具。无论起因缘于房屋租赁还是职场纠纷,维权方本该有一说一、就事论事,但其为引发关注和向对方施压,不惜将对方个人信息甚至私生活细节公之于众,折射出部分人维权路径扭曲与法治观念缺失。此行为虽可在短期内获取舆论关注,但其对他人权益侵害和对社会秩序破坏的后果却不容小觑。
  用违法手段对抗争议,存在明显法律风险与社会危害。“爆料隐私式维权”直接侵犯他人隐私权与个人信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爆料者未经允许公开他人的私密信息,不仅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责任,还可能受到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究。
  更为恶劣的是,“爆料隐私式维权”向社会传递出错误的维权导向,并破坏法治社会建设基础。任何纠纷都应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爆料隐私式维权”无疑是对法治精神的无视与践踏。支撑其错误行为的思维逻辑就是“以暴制暴”,然“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任由这种观念蔓延扩散,社会的法治基础和公序良俗势必荡然无存。
  面对纠纷矛盾,正确维权的做法是保持冷静与理性,避免情绪化行为。先尝试通过协商、调解等和平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果协商无果,可寻求法律援助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其次要尊重他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维权不得以侵犯他人权益为代价,即使掌握对方隐私信息,也不能随意公开或泄露。只有人人都能在法律框架内合法维护自身权益,才有望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构建和谐法治社会。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