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毒玩具”泛滥 监管岂能“掉线”
  ■ 汪昌莲
  近期,收到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们购买的“解压”软泥类玩具,经常散发出刺鼻气味,导致孩子出现皮肤过敏等症状。有些玩具包装中,没有厂名厂址信息和产品合格证,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记者了解到,硼砂是一种有毒化合物,1至3克就会使成年人中毒,儿童一旦误食,5克即可致死,长期接触会影响孩子的肝肾功能和生长发育。
  (9月8日央视财经)
  当看到孩子玩“捏捏乐”导致手指红肿过敏,炫彩“水晶泥”里硼砂超标竟达40倍等新闻时,公众的担忧如潮水般涌来。这些看似可爱有趣的网红解压玩具,正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隐形杀手”,在市场中大行其道,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为何“毒玩具”能如此肆意泛滥?首先,标准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现行玩具安全系列标准对甲醛等物质没有明确的限量要求,导致一些玩具虽然符合标准,却难以保证安全。其次,生产无序也难辞其咎。一些商家为了降低成本,选用劣质材料,全然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再者,监管“掉线”更是让“毒玩具”有了可乘之机。一些销售平台的审核形同虚设,校园周边小卖部成为“三无”玩具的重灾区,电商平台上网红玩具鱼龙混杂,小作坊生产的劣质产品肆意流通,这些都折射出监管的盲区和短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监管部门应加大学校周边等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网络销售渠道也应纳入重点监督范围,并注重追本溯源,揪出源头的生产与供应商。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备且严格的玩具市场准入制度,在生产线上就杜绝有害玩具的产生。积极开展儿童玩具风险监测评估制度,通过收集分析投诉举报、抽检、执法办案以及企业生产等信息,精准聚焦儿童玩具市场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强化监管措施。
  电商平台也应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建立更加严格的核查准入机制,加强对玩具类商品的监管,要求入驻商家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并向消费者提供经营资质、检测报告等信息。发现问题玩具,及时采取下架、发布消费警示、取消推荐、封限账号、拉黑等措施,并报告监管部门。
  孩子的健康,是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未来的大事,别让“毒玩具”成为孩子健康的“隐形杀手”。相关各部门应不断凝聚共识,共担责任,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放心的玩具消费环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