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背调”必须守住法律与道德边界
  ■ 苑广阔
  近年来,背景调查已成为企业招聘的常规环节,从高管到普通岗位,“背调”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展。然而,一些企业的“背调”行为逐渐偏离初衷,甚至演变成对求职者隐私的过度窥探和不当评判。
  “背调”的初衷应是核实求职者的职业履历、学历、犯罪记录等与岗位直接相关的信息,而非对其私生活进行“道德审判”。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但这一权利并非无限延伸。
  《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最小必要原则”,要求企业仅能收集与招聘直接相关的信息,并需获得求职者明确授权。然而,现实中部分企业滥用“背调”权限,甚至将求职者的微信朋友圈、消费习惯等纳入考察范围,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此外,“背调”机构在信息采集和传播过程中,若未履行核实义务,可能导致不实信息扩散,损害求职者名誉权。
  要遏制“背调”乱象,需多管齐下:其一,立法细化。劳动行政部门应出台“背调”规范,明确可调查的信息范围,禁止收集基因检测、性取向等敏感数据,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其二,技术监管。利用区块链存证确保“背调”过程可追溯,要求企业公开AI“背调”模型的逻辑,防止算法歧视;其三,行业自律。“背调”机构应建立职业标准,如负面信息需提供书面证据、设置异议复核机制等,避免主观评价影响报告客观性;其四,劳动者维权。求职者应提高权利意识,在授权“背调”时明确限定调查范围,对不实信息及时申诉或起诉。
  背景调查本应是促进职场诚信的工具,而非侵犯个人权利的“凶器”。正如专家所言,“背调”应遵循“私权侵入最小化、必要性、非歧视”原则,确保调查行为既合法,又符合社会公序良俗。企业需收起“调查万能”的傲慢,回归“有限知情”的法治轨道。唯有守住法律与道德的边界,“背调”才能真正服务于劳资双方的信任建立,而非成为求职者的“隐形枷锁”。

  普法课堂 明确“背调”法律边界与公德边界
  北京泽盈律师事务所律师林屾:用人单位开展“背调”,应考量两个标准下的边界定义,即“法律边界”与“公德边界”。在“法律边界”方面,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的“最小必要原则”这一导向原则。一方面,“最小”指的是信息范围,即法律仅允许开放最小限度的、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可能与他人和服务对象有必要关联的个人信息,“所有的商业调查行为,均须在这个范围内开展”。另一方面,“必要”是指信息相对必要,对调查者的权限做出限制。
  在“公德边界”方面,用人单位和“背调”机构在开展“背调”时应最大程度地保护被调查者的社会性利益。劳动行政部门应明确“背调”具体规范,包括调查前提、调查获取信息的范围、调查获取信息的引用等。此外,对于滥用“背调”等违法行为,应该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