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背调”不能越界
漫画/朱慧卿 作

  在应聘某银行征信投诉专员岗位后,余女士突然接到该公司HR发来的不予录用通知。原因是公司在“背调”时,发现她和前公司有过打官司讨要欠薪的记录,“背调”标为“黄灯”。记者调查发现,类似余女士这样,因有诉讼记录“背调”“亮黄灯”的案例在招聘中并非个案。(9月6日封面新闻)
  求职季,关于“背调”的争议,网友们的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个人信息获取手段空前发达的当下,解决“背调”过度的问题,已然迫在眉睫。
  “背调”,作为企业检验应聘者真实性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的合理性毋庸置疑。网友们质疑的是: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何把握检验真实与隐私侵害的平衡?
  “背调”本无罪,过度则生非。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背调”的法律边界,进一步规范“背调”行为,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隐私权、平等就业权等权益。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