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背调”不该“歧视”维权者权益
  ■ 丁慎毅
  当维权记录成为求职路上的绊脚石,人们不得不问:到底是谁在给正当维权“贴标签”?
  一纸胜诉判决,本该是公民依法维权的证明,却成了某些企业眼中的“风险信号”。从金融业到互联网公司,背景调查中的“红黄绿灯”系统正把复杂的维权经历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标签。这看似是企业风控的需要,事实上,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所有诉讼记录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是懒政思维作祟。
  仔细想想,如果连维权胜诉都要成为就业障碍,那《劳动法》规定的“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岂不成了一纸空文?当劳动者因为害怕影响就业而不敢维权,无形中助长了哪些企业的违法行为?这种“寒蝉效应”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劳动市场的健康。
  企业当然有风险防控的需要,但风控不是一刀切。一个追讨欠薪的维权者,与一个涉嫌职务侵占的被起诉者,能混为一谈吗?现实中,“背调”机构往往不做区分,甚至出现因为物业纠纷被列为被告而求职受阻的荒唐案例。这种“标签化”操作,暴露的是“背调”行业的不专业和不负责任。
  值得欣慰的是,司法系统已经开始纠偏。北京丰台法院明确判决未核实就标“黄灯”构成侵权;上海有程序员因“背调”歧视获赔;成都法院告知余女士可以申请撤销公开文书。这些个案正义值得称赞,但更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治理“背调”乱象需要三管齐下:法律要划定红线,明确维权记录不属于“负面信息”;行业要建立标准,区分维权性质而非简单贴标签;企业要转变观念,认识到依法维权的员工恰恰是法治意识的体现。最近已有互联网公司试点建立申诉复核机制,让正当维权者的录用率提升了近一半,这说明科学评估完全可行。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看待法治精神的问题。如果一边鼓励依法维权,一边又在就业市场变相惩罚维权者,岂不是自相矛盾?一个健康的职场环境,应该让劳动者不再担心“维权即失业”,而是相信法律能够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当余女士们不再因为维权记录而求职无门,企业也学会将维权经历视为了解员工法治意识的窗口,我们的劳动市场才真正称得上成熟和文明。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进步的试金石——维权者不该成为“职场二等公民”,“背调”更不该成为变相歧视的工具。

  普法课堂 “背调”应遵循非歧视原则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杨锋:诚信是劳资关系的基石,诉讼记录本身并非拒绝录用的正当理由。诉讼作为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是解决纠纷的司法途径,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劳动者若因行使诉讼权利而被拒绝录用,等于变相剥夺了劳动者维护权益的法律救济途径,使得劳动者在就业与维权之间进退两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范围:用人单位开展“背调”须遵循必要性原则、非歧视原则。必要性原则是指基于招聘必要进行“背调”,搜集、调查的信息也是基于招聘岗位的需要,且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此外,用人单位不得利用搜集的信息对劳动者作出歧视性的雇佣决策。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