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背调”不该“围猎”求职者隐私
  ■ 张西流
  招聘中的背景调查,本应是保障雇佣双方权益的“安全阀”,在现实中却异化为刺向求职者隐私的“利刃”。当企业以“背调”之名,肆意挖掘求职者的社交账号、家庭关系、甚至健康状况等敏感信息时,显然突破了法律与伦理的边界,将招聘流程扭曲为一场对求职者隐私的“围猎”。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往往处于信息弱势地位。为争取工作机会,他们不得不向企业开放部分个人信息。然而,某些企业却将这种“开放”,视为“无底线索取”的通行证:未经授权查阅社交媒体记录,试图窥探个人性格;过度收集家庭成员信息,甚至延伸至婚育状况;更有甚者,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医疗记录、金融数据等。这种“越界”“背调”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权,更将求职者置于被“审判”的尴尬境地——一场招聘变成了对个人生活的“道德审查”。
  对求职者而言,过度“背调”加剧了求职焦虑。当个人生活被置于聚光灯下,信任感荡然无存,求职者可能因担忧隐私泄露而不敢展现真实自我,甚至陷入“自我审查”的困境。对企业而言,滥用“背调”同样得不偿失。一方面,过度侵犯隐私易引发公众反感,损害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将精力耗费在与岗位无关的私人信息上,反而弱化了真正重要的能力评估。更深层次看,这种“背刺”行为若得不到约束,将破坏整个职场生态的公平性,使招聘沦为一场对隐私权的“零和博弈”。
  破解困局,需构建多方共治的隐私保护体系。首先,法律监管需长出“牙齿”。《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规,已明确划定信息收集的边界,执法部门应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查处力度,让违法成本高于“侵权收益”。其次,企业需重塑“背调”伦理。将“背调”严格限定在“岗位相关性”范畴,如核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并建立信息收集告知机制,确保求职者知情权。同时,行业协会可制定“背调”操作指南,推动建立第三方专业“背调”机构,通过标准化流程规避隐私风险。此外,求职者应增强维权意识,对不合理的信息索取勇敢说“不”,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招聘的本质,是能力与岗位的匹配,而非对个人隐私的“刺探”。让“背调”回归其本义,需要法律、企业、求职者与技术形成合力,在保障企业知情权与尊重个人隐私权之间找到平衡。唯有如此,才能防止“背调”沦为“背刺”,让职场回归公平与尊重的轨道。

  普法课堂 “背调”不能成侵犯隐私的借口
  北京中首律师事务所主任胡胜国:“背调”不能侵犯个人隐私权,须遵循私权侵入最小化原则。相关主体应通过个人授权和法律规制两个程序保障权利侵入最小化,即没有劳动者授权不得调查,即使获得授权也应遵守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等规定。
  北京丰台人民法院民事审判一庭法官柴海燕: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开展背景调查,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对于求职者而言,个人隐私、名誉不被违规触碰则是底线。边界的背景调查并非确认求职者诚信与否的正确方式,更不能成为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的借口。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