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理论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心理咨询乱象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心理咨询该回归“助人自助”了
专业心理咨询绝非“盲人摸象”
心理咨询“低门槛”须“严监管”弥补
读懂“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背后的卫生期许
玩具包装如药品,安全风险如何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具包装如药品,安全风险如何防?
■苑广阔
随着暑期到来,越来越多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近日一位广东的家长反映,一种类似于药片包装的玩具被孩子带回家中,不但产品外包装上标注了“缓释片”的误导字样,其内部包装竟也与一般的药片铝锡板无比相似。记者调查了解到,这种现象通常存在于二次元周边产品中,那么这类药品化包装是否存在侵权?若不慎发生误食,谁又该承担法律责任?(7月21日《广州日报》)
暑期来临,儿童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近日,一种模仿药品包装的玩具引发争议——外包装标注“缓释片”“复方”等字样,内里铝锡板封装的设计与真实药片几乎无异。这种源于二次元文化的“吧唧”徽章,虽被商家标注“不可食用”,但其高度仿真的包装仍潜藏误食风险。当娱乐产品与医疗用品的外形边界被模糊,其背后不仅是侵权问题,更关乎公共安全,尤其是对辨识能力较弱的老人和儿童而言,这种“药品玩具”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
误导性包装涉嫌侵权,安全隐患不容忽视。从法律角度看,这类玩具的生产者已涉嫌多重违法。我国《产品质量法》明确规定,产品标识应清晰醒目,而这类玩具的警示语却以小字号隐藏,反而突出“缓释片”等医疗术语,明显违反规定。更严重的是,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若因产品设计缺陷导致误食,生产者需承担赔偿责任,甚至面临高额罚款。现实中,老人因视力不佳或习惯性取药而误食的风险极高,而商家所谓“仅作观赏”的免责声明,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成为护身符。一旦事故发生,生产者和销售平台均难逃连带责任。
平台监管缺位,助长乱象蔓延。电商平台上,此类商品以“谷子吧唧”为名热销,评论区“好吃”“一次吃六片”等戏谑留言进一步模糊了玩具与食品的界限。尽管二次元文化中的“吃谷”是购买周边的代称,但平台若放任此类误导性宣传,便构成《电子商务法》中的“未采取必要措施”。线下虽少见官方销售,但定制化“药盒”服务仍为侵权产品流通提供了便利。监管的灰色地带使得这类玩具持续泛滥,平台若不能从源头审核商品合规性,终将付出法律与声誉的双重代价。
根治乱象需多方合力,守住安全底线。要杜绝此类隐患,必须从生产、销售到监管全链条发力,市场监管部门需加强抽查,对违规产品“零容忍”;平台则应建立关键词过滤机制,下架高风险商品。此外,家长和学校也需加强教育,帮助孩子辨别玩具与危险物品的界限。娱乐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任何产品都应以保护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为前提。
当玩具与药品的边界被娱乐化消解,其代价可能是无法挽回的健康悲剧。商家追求创意无可厚非,但若漠视社会责任,终将自食恶果。唯有将安全置于利润之上,才能真正守护好“一老一小”的生命权底线。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