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理论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心理咨询乱象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心理咨询该回归“助人自助”了
专业心理咨询绝非“盲人摸象”
心理咨询“低门槛”须“严监管”弥补
读懂“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背后的卫生期许
玩具包装如药品,安全风险如何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理咨询“低门槛”须“严监管”弥补
■唐传艳
当前心理咨询乱象丛生,比如无资质人员冒充咨询师、虚假宣传、违规操作等,这让人倍感担心。在上海这起案件中,孙某某本是厨师,却打着“20年以上咨询经验”的幌子,号称能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解开心结,帮助中高考提分30分至60分。身份转变之快、夸大宣传的程度等,均远超想象。
在大力倡导“放管服”的背景下,降低心理咨询的准入门槛有其合理性。“放管服”改革旨在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激发市场活力,推动行业创新。然而,降低准入门槛并不意味着放松监管,而是要求监管部门在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心理咨询行业作为涉及人民群众心理健康的特殊行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必须配套严监管措施,确保咨询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严监管首先要制定统一且严格的标准。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缺乏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导致各地监管力度不一,乱象丛生。为此,应制定全国性的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和执业标准。上海市颁布的《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明确心理咨询机构的布局与设施、人员配置、工作制度、服务内容、服务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值得借鉴。同时,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要求咨询师必须具备相关专业学历、接受系统培训、通过严格考核,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和伦理培训。
严监管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上。应加强对心理咨询机构的日常监督和检查,确保其符合执业标准和规范。对于存在虚假宣传、无资质经营、违规操作等行为的机构,应依法予以严厉处罚,甚至吊销其执业资格。群众监督的作用不容低估,应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方便公众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监督主体不明,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共同维护心理咨询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精神与心理疾病呈现多发趋势,心理咨询的社会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规范心理咨询已成为当下一项紧迫的任务。唯有通过严监管,才能确保心理咨询行业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保持高质量的服务水平,为民众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