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理论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心理咨询乱象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心理咨询该回归“助人自助”了
专业心理咨询绝非“盲人摸象”
心理咨询“低门槛”须“严监管”弥补
读懂“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背后的卫生期许
玩具包装如药品,安全风险如何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理咨询乱象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王志高
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2017年国家取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后,行业门槛大幅降低,各类培训机构颁发的证书泛滥,导致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与此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仅将心理咨询视为普通商业服务,注册流程与开一家便利店无异,而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又因审核漏洞形同虚设。这种“表面放开、实则失管”的现状,为投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深层次看,这一乱象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滞后性。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爆发式增长。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近30%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但公立心理服务资源严重不足,大量家庭被迫转向商业机构。另一方面,行业监管长期处于“三不管”地带:卫健部门认为心理咨询不属医疗行为,教育部门无力覆盖校外机构,市场监管部门则只审查工商登记材料。
职责的模糊地带,恰成为乱象滋生的土壤。破解这一困局,需从制度重构与社会协同两端发力。首先,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可由国家卫健委牵头,联合心理学专业组织制定分级考核体系,将伦理审查、实操能力纳入资质认证。其次,推行“白名单”动态管理,要求所有机构公示咨询师资质、受训背景及投诉记录,并通过第三方平台实现数据互通。此外,可借鉴上海检察机构的公益诉讼经验,对侵害未成年人的行为实施行业终身禁入,并探索“强制督导”制度,要求从业者定期接受专业评估。
对家长而言,选择心理咨询服务时需保持理性警惕。真正的专业咨询绝不会承诺“提分”“速效”,也不会以隐私为由完全排斥家长参与。建议优先选择高校附属心理中心或医院推荐机构,查验咨询师的学历背景、受督导时长,并关注其是否遵循《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更重要的是,青少年心理问题往往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父母与其盲目寻求外部干预,不如先改善亲子沟通方式。
心理咨询本应是照亮心灵迷雾的明灯,但若缺乏规范的行业生态,反而可能成为伤害的源头。治理这一乱象,既需要刚性制度划清底线,也需呼唤社会形成理性认知——心理健康服务不能完全市场化,它既是科学,更是关乎未来的社会责任。唯有让监管跑在需求前面,才能避免更多孩子在寻求帮助时受到二次伤害。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