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时评
第04版:理论
第05版:国内
第06版:国际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心理咨询乱象折射社会治理短板
心理咨询该回归“助人自助”了
专业心理咨询绝非“盲人摸象”
心理咨询“低门槛”须“严监管”弥补
读懂“高铁一次性座椅套”热销背后的卫生期许
玩具包装如药品,安全风险如何防?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业心理咨询绝非“盲人摸象”
■关育兵
心理咨询行业的乱象,本质是“准入失守”与“监管缺位”共同作用的结果。2017年国家取消统一资格认证后,行业门槛大幅降低,“交钱领证”的培训成了潜规则。一些机构用“20年经验”“提分60分”等虚假宣传招揽生意,靠“好评刷单”“牌匾造假”营造专业假象。更危险的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特殊性,让这类骗局更具迷惑性——家长在焦虑之下,很容易被“能解决问题”的承诺冲昏头脑,将孩子推向未知的风险。
比资质造假更可怕的是服务失范。孙某某借“催眠治疗”实施猥亵的手法并非个案,其得逞的关键,正是利用心理咨询的“私密性”外衣。当咨询师以“保密”为由隔绝家长参与,以“专业”名义合理化不当行为,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往往难以反抗。而受害者母亲“不知道怎么反驳”的困境,更暴露出普通家庭在专业壁垒面前的维权无力。
规范行业不能只靠事后惩戒,更需建立预防性机制。从制度层面看,对涉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应该单列标准:从业人员不仅要通过专业能力审核,还需接受品德审查与心理评估;机构必须公示服务流程,将“禁止身体接触”“家长适度参与”列为刚性条款。上海检察机关推动的“强制报告制度”和“督导记录公开”,是值得推广的监管创新。
对家长而言,破除信息差是关键。真正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从不会承诺“包治百病”,但一定会有清晰的“知情同意”环节——与家长共同制定方案,明确可量化的进展指标。选择咨询师时,与其看“头衔榜单”,不如关注三个核心:针对青少年的受训经历、累计咨询小时数、持续接受督导的记录。这些“硬指标”比任何宣传都更能说明专业度。
专业的心理咨询,应当是“明灯引路”而非“盲人摸象”。它需要咨询师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对青少年心理的深刻理解;既懂得保护隐私,又能守住职业边界。当行业把“专业”当作底线而非卖点,当监管让“靠谱”成为常态而非幸运,才能避免“厨师变咨询师”的荒诞,让真正需要帮助的青少年,找到能照亮心灵的那束光。
青少年的心灵疗愈经不起试错,唯有筑牢专业门槛、扎紧监管篱笆,才能让心理咨询回归“助人”本质。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