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破局“数字牢笼” 让劳动者能“下线”
  ■ 王志高
  “无论何时何地,工作群里的消息都得时刻关注。”“看似正常下班,但工作却跟回家了,线上办公算不算加班?”……这些无奈的吐槽,真切地道出了职场劳动者的困境。即时通讯打破了传统工作的时空束缚,然而却让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休息权的侵犯变得更为隐蔽。
  在房产公司,业绩提成制度使销售人员陷入“24小时待命”;凌晨回复咨询,是生存压力与绩效考核机制逼迫的结果;劳动者靠在朋友圈发奶粉推广证明加班……企业借算法优势,通过数字化管理营造“随时可被召唤”氛围,让劳动者陷入“不回应即失职”困境。更糟的是,许多企业以“灵活用工”为由,把线上加班当无酬“福利”,严重违背劳动契约平等原则。
  北京、上海司法案例曾暴露现有法律体系在数字时代劳动纠纷上的滞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认定线上加班费,虽给劳动者维权带来希望,但也凸显法律空白;上海法院以领导点赞朋友圈认定加班,足见现行法律面对新型争议的无力。电子数据易篡改、工作性质难界定、加班审批流于形式,让劳动者维权困难重重。“主体认定难、程序合规难、实质认定难、量化难”,反映出工业时代劳动法与数字生产模式的冲突,劳动者休息时处理工作消息的记录常因举证难,成为难以追究的“数字幽灵”。
  打破“隐形加班”困局,需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并行。行业差异化治理是破局之策:零售、IT等灵活性高的行业,可推行“工时银行”,让劳动者积攒碎片化加班时间用于未来休假;金融、医疗等应急行业,可建立“特殊津贴”机制,市场化补偿超额劳动,兼顾行业特性与劳动权益底线。技术手段也不可或缺,如深圳试点的“数字劳工保护盾”系统,利用 AI 识别消息类型,区分事务性通知与实质性工作,超工作量上限自动预警并生成不可篡改电子凭证,以“技术监管+法律追责”重塑劳动秩序。
  保障劳动者离线权,关乎数字文明转型。算法霸权挑战“自由人联合体”,重建劳动伦理刻不容缓。企业应将“离线权”纳入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监管部门要设“数字骚扰”举报专线;工会组织需开发“一键屏蔽”等维权工具。全社会要达成共识,社会进步应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的发展潜能,而非让劳动者无休止忙碌。
  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构建新型劳动契约,平衡好数字工具提升效率与劳动者“下班即断联”的权利。只有当劳动者能够自由“下线”,休息时间不再被滥用,数字文明才能真正彰显人性的光辉。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