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加名”不再是焦虑 愿我们能放心爱
  ■ 关育兵
  这场法律实践看似在划定冰冷的财产分割红线,实则以制度之力剥离附着于婚姻之上的功利沉疴,让情感回归两性关系的本位。
  新规击中的,是城市化进程中异化的婚姻图景。过去十年,全国离婚诉讼中涉及房产分割的比例从37%攀升至68%,北京某区超四成夫妻在离婚前爆发过“加名”争执。相亲角“无房不婚、加名为证”的标语,社交媒体“教你婚前保住房产”的百万点击攻略,都将婚姻异化为产权交易,折射出物质焦虑对情感的碾压。
  司法解释以“出资来源+婚姻贡献”的双轨制破局,让房产分割从“登记名字”的静态博弈,转向“共同生活”的动态衡量。杭州的一起判例颇具象征意义,女方虽未直接出资购房,但十年间悉心照料病弱公婆、抚育双胞胎,法院判决房产归男方所有时裁定给予女方40%市值补偿。这不仅是法律对家务劳动价值的确认,更是对“婚姻非投机”的庄严宣示。
  中国式婚姻的特殊性在于,两代人的命运常通过一套房产深度交织。全国超70%的婚房由父母资助,这些资金往往是老人毕生积蓄。上海曾发生卖房助儿购婚房的父母,在子女离婚后被判失去半数房产,晚年只能栖身出租屋的悲剧。新规将父母出资从模糊的“赠与”界定为“附条件产权”,既守护了代际传递的家庭伦理,又通过“共同生活时长”“孕育情况”等弹性条款,为情感付出者留存尊严空间。南京某案中,男方父母全额购房未留凭证,但女方在五年婚姻中辞职照料自闭症患儿,法院最终以“重大付出”裁令给予女方35%补偿,“婚姻价值不囿于物质投入”的判词,彰显了法律对人性温度的坚守。
  司法解释最精妙的设计,是将“婚姻存续时间”嵌入裁判逻辑。北京西城区法院调研显示,新法施行后婚龄不足两年主张房产分割的比例下降24%,部分夫妻选择暂缓离婚以累积“时间信用”。这种看似功利的应对,实则是法律倒逼社会重建婚姻敬畏。成都一对95后夫妻在知晓新规后,决定撤销离婚申请,男方感慨“原来婚姻不是合伙开公司,而是种需要时间培育的关系”,这一认知转向,正是法律引导下婚姻观的价值觉醒。
  这场法律实践的文化意义,远超财产规则本身。当相亲角的“有房加名”条件逐渐让位于“情绪稳定”“责任感”等情感指标,当婚前协议开始出现“无论房产归属,共担生活风雨”的条款,我们看到了制度重塑社会的力量。某社交平台上,百万网友参与“婚姻是否该明码标价”的讨论,高赞评论“法律卸下房产博弈的枷锁,我们才敢放心去爱”,印证着法治文明对世俗生活的深层浸润。
  法律或许无法保证每段婚姻抵达永恒,但可以确保情感不必与物质短兵相接。当“加名”不再是焦虑,当婚姻回归“携手并肩”的本质,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制度善意,在于守护那些愿意相信爱情的人继续相信的勇气,这是法治对世俗生活的温柔介入,亦是文明对人性本真的深沉致敬。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