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干部、调解员等促成双方和解。 什么是幸福?
社区环境优美,诉求有人听,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对于生活在播州区各街道、乡镇的居民而言,幸福感来自身边的一件件“小事”。
近年来,播州区委政法委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规范一个中心、织牢一张网格、建强三支队伍、做实四项职责”的“1134”多元化解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问题解决在网格、群众满意在网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以来,播州区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533件,成功率98%,没有发生恶性案事件。
建强“一个中心” 织牢网格“一张网”
“有网格员真好,以前,我们遇到一些邻里纠纷事,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有了他们,能迅速帮助我们解决和协调好!”家住播州区龙坑街道共青社区的斐大哥说。
在共青社区,居民有事不仅可以向网格员反映,还可以向楼栋长、联户长、社区干部诉说。
群众有需求,村社有服务。在播州区,哪里有矛盾纠纷或群众有需求,哪里就有网格员、联户长的身影。每天,他们穿梭在网格里,是群众的贴心人。
家住尚嵇镇乌江村的黄大爷,已“享受”到了这种快捷服务,之前他家喂养的小牛逃出了牛圈,吃掉邻居家一些白菜、萝卜,因赔偿问题两家争吵起来,联户长获知后,立即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这些便民服务得益于播州区委政法委探索建立的“1134”多元化解联动工作机制。在该机制中,规范“一个中心”即以社区或村委、网格员、联户长(楼栋长)管理为主体,构建起了“三级网格”组织管理体系,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单元、每户家庭。
织密“小网格”,服务“大民生”。“一张网”服务管理模式在播州区“落地开花”,各街道、乡镇从实际出发,纷纷拿出自己的“方案”。
龙坑街道形成“1424”运行模式,新民镇实施“圆桌话家常”活动“五条线”工作机制,把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在基层,实现了群众诉求“一站办理”。
建强“三支队伍”凝聚合力为民解困
播州区委政法委推行的“1134”多元化解联动工作机制中,建强“三支队伍”即针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纠纷、治安隐患、宣传盲区,依托街道或镇、村社干部、网格员、联户长、社会乡贤、党员人士、退休人员、村警务助理,因地制宜成立联合调解队、义务巡逻队、平安宣传队,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此基础上,龙坑街道强化“两个会”的作用,召开党工委扩大会,把综治工作纳入会议议程,与党风廉政、安全生产、禁毒等工作同安排、同部署;每周组织召开综治调度会,及时研判风险隐患、矛盾纠纷事项,并对当月存在的问题进行安排部署。同时,采取部门联动打造“四辆”直通车,即“问题收集、矛盾化解、应急处置、追责问责”直通车。
尚嵇镇乌江村按照“预测走在排查前,排查走在调解前,调解走在激化前”的工作思路,创新“五级调解”及时有效化解每一件矛盾纠纷。即第一级为联户长调解、第二级由包组干部的网格员调解、第三级由村支书担任的网格长调解、第四级由包村领导调解,第五级由乡镇主要领导调解。
在成功化解每一件矛盾纠纷的同时,播州区各街道、乡镇还开展网格议事、警民恳谈,为民解困。
做实“四项职责” 群众生活更和谐
如何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让村社“活”起来?
龙坑街道共青社区探索建立“五线工作法”,即辖区党员、青年等组成9支志愿者服务队,入户收集居民意见建议;整合辖区机关、企业单位,以春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充实居民业余生活,增强认同感、归宿感。聚焦居民就业难,开展家政、养老护理培训等。把社区下派干部、网格员、楼栋长等纳入党群服务工作组,统筹推进党务、政务、综治服务进小区;按“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要求,通过线下组织专门摸排,线上依托12345、红城微家等平台收集线索,及时处理重点、难点问题,明确专人跟踪化解。
乌江村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院坝会等形式,邀请法官、检察官、民警及律师参与法律法规宣讲进万家活动,引导群众全民学法、全民懂法、全民说法、全民守法。培养“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带头人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逐步形成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意识。
“现在的村社就像一个大家庭,治理人人参与,有事一起商量解决,小区其乐融融。”龙坑街道综治中心副主任钟仁清说。
共青社区、乌江村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共治、共享中来,实现社区治理由“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正是播州区委政法委推行的做实矛盾纠纷在网格化解、政策法规在网格宣传、重点人员在网格管理、代理代办在网格服务等“四项职责”的具体体现。
凝聚各方力量,激活基层治理“源头活水”。播州区委政法委坚持着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格局,通过党员干部、网格员、联户长,辖区单位、社会力量融入网格,推动资源下沉到网格,多方力量汇聚网格,为群众提供精准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