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街道组织多部门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 ■记者 姚强
“生活在老城,有种幸福叫既有烟火气,又很温馨!”居住在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的黄老伯点赞称。
近年来,老城街道将红色文化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在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探索出了“一网双联三服务”工作法,实现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工作目标,有效推动各类矛盾定分止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居民“家门口”。
红花岗区老城街道获评省级第一批“枫桥式”综治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平安建设先进单位,辖区居民的获得感逐年提升,走出了一条社会治理的创新之路。
“一网统管”:打通基层治理新脉络
“我们小区住着不少老人呢,不管遇到什么事儿,大家都爱给李旎打电话,她每次都会特别热心地帮忙解决。”王婆婆满脸笑意地说道。
李旎既是老城街道南门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兼任网格员与调解员,通过网格化走访、网格化代办、网格化服务的举措,在第一时间精准掌握居民、商铺业的各类诉求。
老城街道为7个社区以及辖区商铺设置了989个十联户、88个十联铺,并优中选优,配备网格长93名、网格员109名,以及联户(联铺)长1077名。
老城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把社区设置的网格、人员、事务、服务、数据统一整合成“一张网”,与社区、辖区55家企事业单位互联互通,进而构建起“一个中心指挥、一套系统管理、一支队伍服务”的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规范运行体系,由街道党工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抓总负责。
每日,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会把平安贵州信息平台、110接处警平台以及网格员、联户长排查等多渠道收集来的信息进行汇集整合,做到统一指挥调度,实现“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由此形成了具备“发现—流转—处置—反馈”完整工作闭环的“一网统管”机制。
对接收到的各类矛盾纠纷、居民求助等信息,老城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能够快速识别情况,并及时发出“接单”指令,如果能够马上解决的,便当即解决,一时无法即刻解决的,网格员、联户长、联铺长会迅速将情况上报社区或者街道办,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跟进处理。
“双联解纷”:构建协同调解新体系
2024年12月初,记者走进老城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主任岳阳正在耐心地化解一起矛盾纠纷。
“像相邻排水、采光、通风等问题,还有噪音扰民、宠物伤人之类的纠纷,这些社区里最为常见且出现频次较高,不过大多都能在社区内或者居民的‘家门口’就被妥善化解了。”岳阳说。
近年来,老城街道聚焦辖区基础设施配套落后、人口商铺游客密集等问题,打造了“红城友邻说事”矛盾纠纷调解平台,通过资源整合、部门联合、工作融合,实现了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推送到街道的矛盾纠纷,多是一些“疑难杂症”,老城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切实抓实“联勤联动联享”环节,采取“由街道党工委书记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推进、包居干部负责落实、辖区部门统筹联动”模式,研究制定“一案一策”的调解策略。
同时,该服务中心还构建辖区部门联动的“7+4+N”整体治安防控体系,“7”是指老城街道7个社区综治力量,“4”是指4家科所队(派出所、交警大队、反恐大队、消防中队),“N”则是辖区企事业单位、下沉干部及各类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
老城街道运用贵州省网格化信息平台、各类微信群等,促使辖区各部门之间信息联享,紧紧围绕高频次诉求以及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这“两个关键点”,精准把握治理脉络,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优先对重点问题予以解决。
2024年以来,联户(联铺)长累计收集社情民意多达231件次,所涉事件按时办结率达到了97%以上,有效实现了“问题格中排、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社区治理好、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目标。
“三类服务”:打造和谐幸福新家园
老城街道综合治理服务中心不仅抓实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还紧紧围绕居民、商铺和游客作好服务。
把网格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站的延伸平台,为居民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事宜,减少办事环节,缩短服务距离。
结合实际,老城街道南门社区成立了诉源网格治理服务小组,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社区民警、网格员等组成调解小组,全力强化源头治理。红花岗社区则以“三张清单”为依托,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卷调查,开辟了社区治理新路径。
同时,老城街道还定期开展联户(联铺)长评选活动,将优秀者纳入街道社区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建立“道德红黑榜”,引导辖区商户实行“经商诚实守信、商品货真价实、服务真诚热情”的经营理念,从源头上减少商圈矛盾纠纷发生。
老城街道以遵义会议会址为圆心,打造“红色义站”,构筑“一巷两街四站”的红色服务矩阵。充分发挥党员义工作用,为游客提供停车引导、文明交通、扫码预约、拍照留影、意见收集、旅游咨询、应急救助等服务,着力打造“五分钟旅游志愿服务圈”。通过“12345”政务平台、天网监控平台、“智慧治理平台”等载体,帮助游客找回遗失的车钥匙、衣服和背包等,着力解决游客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