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实习生权益保护怎能有“死角”?
  ■张立美
  近来,许多读者、网友反映,在一些学生自主寻找的非实践教学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明确规范,协议不清、无偿加班、缺乏指导等问题令实习生十分困扰。在普遍的实习“焦虑”中,付费实习、有偿内推等灰色产业链形成,使部分实习生权益保护处于“死角”。(10月20日《人民日报》)
  实习是衔接学校教育与职场生活的重要环节,是踏入社会的重要职业体验。实习不仅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工作流程、技能和职场文化,积累社会经验,提前适应职场工作环境和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近年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普遍设置实践课程、岗位实习期,完成实习方能毕业。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就业,提升个人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卷实习”,将实习不断提前,甚至提前到大一大二阶段。
  然而,侵害实习生权益情况却屡禁不止。实习生被安排过重工作、流水线工作、超长时间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与工作无关的事项等情形非常普遍,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什么也没学到。更有甚者,实习生不但得不到相应报酬,相反每月还要给实习单位倒贴实习管理费,乃至形成付费实习等灰色产业。凡此种种,不只是把实习生当成免费劳动力,更是将实习生当成韭菜进行收割。
  事实上,事关实习生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2021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要求,“依法打击培训贷、付费实习、虚假招聘等违法行为”。但是,侵犯实习生权益事件仍然频频发生,除了实习竞争激烈,实习门槛越来越高,使得实习生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议价权、选择权外,归根结底,主要是实习生权益保护留有“死角”。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实习生是学生身份,不是劳动者,不受劳动法保护,也不与实习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实习生与实习单位之间属于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导致实习生无法购买社会保险,实习期间的福利待遇、人身安全等保障较弱。
  实习生权益保护怎能有“死角”?让学生实习安心、放心,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协同发力,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机制。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实习关系的法律属性、最低报酬标准、工作时间上限、工伤保障责任等核心问题,避免“灰色地带”导致的权责不清。同时,人社部门应将实习生权益保护纳入常规检查范围,畅通维权通道,方便实习生维权,降低实习生维权成本,并严惩职业院校和企业勾结组织学生实习进行牟利行为,提高违法成本。
  其次,学校加强实习教育宣讲,提高大学生对实习的正确认知,引导大学生调整实习心态,为大学生实习提升、收获效率打下基础,真正学到真本事。
  再者,企业深化与高校合作,为学生定制与专业岗位相匹配的实习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有益于专业技能提升的实习机会,同时增强实习信息透明化、阳光化,斩断付费实习灰色产业链。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