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综合
第05版:时评
第06版:视点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谁该为“野景点”里的安全负责?
用生命“买单”的任性必须终结
安全责任不容“多头管理”推诿
“户外探险”边界需要规则守护
谁偷走了1068号段的“身份证”?
实习生权益保护怎能有“死角”?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户外探险”边界需要规则守护
■刘少华
当“说走就走”的浪漫主义遭遇“无组织无保障”的现实困境,所谓的“诗与远方”正在异化为吞噬生命的深渊。
“野景点”的兴起,既是户外旅游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公共安全与生态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当社交平台的算法以“小众”“出片”为诱饵,将无数未经开发的险境包装成唾手可得的“打卡点”,一场伪冒险的集体狂欢便悄然上演。流量驱动的视觉奇观背后,是真实风险的刻意淡化。崎岖陡峭的山路被滤镜磨平,复杂多变的气候被九宫格定格为永恒“晴好”,这种精心编织的景观幻象,让屏幕前的“小白”误以为户外探险不过是换个背景的自拍游戏。
更深层的症结,在于当下户外探险文化的异化扭曲。很多人把户外运动等同于旅游打卡,却忽视了其“特种旅游”的本质。当“征服自然”的虚妄豪情压倒了科学评估与谦卑准备,当追求社交媒体点赞的浅薄动机取代了对山川的真诚敬畏,所谓的“征服自然”就会沦为“被自然征服”。那些涌入“野景点”的身影,有多少真正配备了专业装备、研究过地形气候,或具备基本野外生存技能?
户外探险事故频发,暴露出治理的多重困境。法律层面,尽管《旅游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禁止进入未开发区域,但社交平台上的违规招募信息仍肆意传播,监管的滞后与漏洞可见一斑。行业层面,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专业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大量“草台班子”借热度拓展不正规业务,领队资质缺失、安全保障形同虚设。而参与者认知的偏差更令人忧虑:从“试胆石”拆除事件到云南牛栏江段4人溺亡悲剧,无一不证明部分游客为追求“出片”效果,甘愿冒生命危险翻越护栏、涉水横渡。这种对风险的漠视,已到了必须警醒的地步。
“野景点”乱象亟需多方协同治理。地方政府与文旅部门应加强属地管理,对热门“野景点”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设立警示标识、封闭危险区域。同时,探索“疏堵结合”的路径:对条件允许的区域,可推动有序开发,纳入规范管理;对生态敏感区,则坚决封闭,杜绝侥幸心理。长远来看,户外旅游需从“流量经济”向“品质经济”转型,景区应开发差异化产品,如生态研学、文化体验等,满足公众对“深度游”的需求。同时,完善户外运动产业标准,推动装备制造、救援服务等产业链升级,构建安全、可持续的户外旅游生态。
户外探险的真谛在于对未知的理性探索与对自然的深刻尊重,而非不计后果的盲目冒险。唯有将专业保障嵌入探险全程,将敬畏之心刻进每个脚印,方能让“户外热”真正成为探索自然、超越自我的健康运动,而非以生命为代价的荒诞狂欢。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