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谁偷走了1068号段的“身份证”?
  ■丁毅慎
  经常看演唱会、体育赛事的朋友,大多有过抢票经历,好不容易刷到票,得赶紧付款,稍慢一步可能票就没了。但前段时间,不少市民却在抢票时栽了跟头,不仅没拿到票,还被诈骗分子骗走了钱。更让人意外的是,本应用于发送正规通知的1068开头的号码,竟成了诈骗分子伪装身份、实施诈骗的工具。这背后究竟暗藏怎样的骗局?(10月20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央视新闻曝光了一起利用1068开头短信实施票务诈骗的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起案件,像极了“公地悲剧”,本属公共资源的通信号段,被企业当作私产牟利,最终透支整体信任。此案中,公益诉讼成了“公地守护者”,法院判令6家企业公开道歉并赔偿50万元,不仅追讨经济账,更在修复社会信任的“无形账”。
  此案突破在于,司法之手首次伸向诈骗链条上游。以往,诈骗分子伏法后,帮忙“开闸放水”的号段转租方往往安然无恙。而公益诉讼以“公共利益”之名,将监管盲区纳入追责范围。
  一位办案法官点出关键:“单个受害者维权成本高,但千万人的信任损失却是社会之痛。”公益诉讼的本质,是将零散的受害者声音聚合为法治强音,让企业明白:滥用通信资源,等于在动摇社会运行的基石。
  案件破获得益于一场无声的协同:受骗市民的报警、媒体深挖转租链条、司法机关固定证据……这种“群众线索+专业调查+司法落地”的模式,正是群防群治的生动实践。
  但协同不能总靠事后联动。广西某通信公司曾推出“涉诈风险管控模型”,通过分析短信发送行为自动预警,使涉案号码大幅下降。这说明,真正的群防群治,需将公众警惕性转化为技术免疫力,让防线跑在诈骗前面。
  公益诉讼赢了,但思考不能止步。为何2016年就有1069号段诈骗案,如今1068号段却重蹈覆辙?关键在于“严审批、松监管”的漏洞未堵上。
  未来至少要在三方面破题——
  给号段装上“追踪器”。像管理车牌一样实行“积分制”,对违规发送、投诉率高的号段实时限权,让转租行为无处藏身。
  给企业套上“责任锁”。将号段使用合规性与企业征信绑定,对多次违规者终身禁入,使“守门人”不敢失守。
  给公众发个“验真码”。建立统一查询平台,让用户扫码即可验证短信来源,变“盲目信任”为“技术验真”。
  1068号段诈骗案的启示在于,数字信任的崩塌只需一条诈骗短信,重建却需制度、技术、司法的共同托举。公益诉讼是重要一步,但更长远的答案,藏在每日的监管细节、企业的自律选择、公众的每一次警惕中。当通信资源不再是被牟利的“野地”,而是被共同守护的“公地”,我们收到的每一条短信,才能真正成为便捷生活的助手,而非陷阱的诱饵。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