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印江卫健局创新“识雷防雨”工作法——
巧解医疗纠纷的“民心密码”
  ■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半个月就拿到了赔偿款,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在印江自治县医调委办公室,患者家属张先生拿着调解协议书,难掩激动。这起医疗纠纷,仅用15天便圆满解决。这正是印江自治县卫生健康局创新“识雷防雨”工作法,破解医疗纠纷难题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医疗纠纷化解难、赔付慢、诉讼久等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医患双方的“心头堵”。印江自治县卫健局跳出事后处置的传统思路,以“抓源头、治未病”为核心,探索出“识雷、防雨、固堤”三阶工作法,将矛盾化解端口前移,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2023年以来,该县60件医疗纠纷全部调处成功,过错赔偿资金履行率100%,取得了“为政府分忧、为医院解难、为患方维权”的实际效果。
  三步“识雷”:隐患消除于萌芽
  “医疗纠纷就像‘惊雷’,早发现才能早避险。”印江自治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工作的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为此,该局建立了“排查—研判—介入”的“识雷”机制。
  印江自治县卫健局定期对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医院管理、医疗安全水平等开展分析评价,协助医疗机构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及时了解、化解医患摩擦及投诉问题。各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利用日常巡查、交接班记录、病历查阅等方式,第一时间捕捉“隐形矛盾”,做到及时整改。
  2023年至今,该县已排查出医疗安全隐患200余件,近百件潜在纠纷在萌芽阶段就被化解。
  针对排查出的“苗头性”问题,印江自治县卫健局组织专家、医院代表、法律顾问开展会商研判,像“拆弹专家”一样分析风险等级,精准制定应对方案。同时,对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根据易激化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及时沟通疏导和安抚患方的情绪,为做好调解工作打下好的基础,并向患方宣传医疗纠纷解决的途径、政策、规定,引导医患双方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三法“防雨”:矛盾化解有温度
  “纠纷来了不怕,关键是有办法快速平息。”这是印江自治县医患双方对“防雨”机制的共同感受。
  各医疗机构选聘3至4名骨干组成医疗纠纷处理专家小组,对纠纷简单、责任清晰的案件,由专家小组组织医患双方自行评估研判、协商解决争议。
  对成因相对复杂、责任不易划分的案件,由印江自治县医调委及时介入调解纠纷。在认真查阅病历档案资料、全面了解案情的基础上,印江自治县医调委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分析研判,客观、公正、公平开展纠纷调解,促使医患双方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对索赔金额高、争议大的医疗纠纷,依法引导当事人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司法医疗损害鉴定),并依据鉴定结论书进行定责、定赔,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性和权威性,依法获得合理赔偿。对当事人不愿意接受医学鉴定的,则引导其进行司法鉴定,有效杜绝“无依据调解”和“无依据结案”。
  三招“固堤”:长效防线强保障
  “化解一起纠纷,更要堵住一类漏洞。”短期处置不如长效治理,印江自治县卫健局从制度、能力、沟通三个维度“固堤”,从源头减少纠纷滋生。
  《印江自治县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办法(试行)》的出台,为诊疗行为划出红线。医德医风专项整治常态化开展,对过度诊疗、服务态度差等问题“零容忍”,形成闭环监管。
  每季度组织县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织开展典型案例研讨会,特别是死亡案例的分析研讨,通过案例复盘分析和经验总结,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为后续调解处理类似案例提供更有公信力的责任定性意见,形成医务人员闭环总结临床经验教训。
  更重要的是,医疗机构定期邀请患者及家属参加医患沟通座谈会,通过零距离沟通,充分了解患者就医需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医患互动闭环的良好就医环境。
  2023年以来,印江自治县已召开座谈会500余场,从“挂号难”到“住院环境”,从“用药疑问”到“康复指导”,一个个民生问题在沟通中解决,医患信任的“桥梁”越建越牢。
  如今,在印江,“识雷防雨”不仅是一套工作方法,更成为一种治理理念。它用“提前一步”的预防、“分级分类”的智慧、“标本兼治”的担当,解开了医疗纠纷的“死结”,也让“为政府分忧、为医院解难、为患方维权”的承诺,落到了每一件具体的民生实事里。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