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南明区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驱动刑事检察提质增效
  ■ 通讯员 熊璐
  当海量数据与法律监督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近日,贵阳市南明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积极探索“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新路径,通过深度应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动刑事检察工作在“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再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持续发力。
  面对最高检模型库平台中种类繁多的模型,如何选择是关键。南明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小切口、准规则、易落地”原则,优先选择那些经过大量实践检验、规则清晰、操作便捷的数据模型,选定模型后,结合自身数据基础进行“本土化”改造,有时会对模型规则进行“微调”,或在数据项上做“减法”,确保模型能运行出有效案件线索。目前,已成功运用45个监督模型,推送案件线索并研判成案74件。
  “再好的模型,没有数据支撑也是‘无米之炊’。”南明区人民检察院一位办案检察官坦言,数据获取曾是最大的“拦路虎”。为此,南明区人民检察院打出“组合拳”。对内,深度“唤醒”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中的沉睡数据,让它们在模型规则下进行碰撞、比对,揭示出以往难以发现的规律和疑点;对外,检察官们主动“走出去”,加强与公安、法院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通过上门协调、讨论会商等方式,逐步打通数据壁垒。
  “这个过程很不容易,有时为了一项数据,需要反复沟通确认。”该院技术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与模型开发团队、业务部门紧密协作,确保在数据获取和模型运行中遇到技术难题时,能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模型跑出的海量线索,如何转化为有效的监督案件?这离不开检察官的专业智慧和精细核查。由检察业务应用系统通过数据碰撞初步筛选出线索后,检察官会逐条进行人工审核,结合办案经验判断其监督价值和成案可能性。对于存疑的线索,则会调阅原始卷宗进行深入核查。同时,利用平台的“快速筛查”功能,对同类线索进行归纳并处理,避免重复监督,提升核查效率。
  数字检察的最终目的是提升监督质效。据统计,目前南明区人民检察院刑事检察部门通过应用最高检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成功开展侦查活动监督40件、立案监督13件、涉未成年人公益诉讼10件、审判监督9件、追捕追诉2件,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得到精准监督的具体案件,是司法公正的切实维护。
  下一步,南明区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化“数字检察”战略,在打破数据壁垒、加强能力培训上持续用力,让大数据这个引擎驱动法律监督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