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法徽映芳华
——龙里县综治中心女子团队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
  ■ 记者 罗翔
  走进龙里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里,总能看到几道忙碌的身影,她们戴着法徽,时而俯身倾听群众诉求,时而耐心讲解法律条文,时而对着屏幕协调异地纠纷……
  龙里县人民法院选派优秀女性法官、法官助理组建专业团队入驻龙里县综治中心,她们把“法理”揉进“情理”,用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正能量,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龙里绽放出别样风采。
  前移服务触角:以巾帼柔力,将矛盾消解于萌芽之时
  “老乡们,咱们今天调解的这起买卖纠纷,《民法典》里早把‘规矩’写清楚了,欠钱要还,拿货要给钱,这既是法理,也是咱做人的情理。”在龙里县街道社区的调解现场,女法官用一口地道的龙里方言,把生硬的法律条文讲成了“家常话”。刚刚结束一起买卖合同纠纷调解,她没顾上喝一口水,就拉着围拢过来的村民开起了“微普法课堂”。
  这是女子团队“三前移”治理模式里的生动缩影。女法官们深知,基层矛盾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与其等纠纷闹到法庭,不如把服务往前挪。
  调解指导“前移”。针对民间借贷、物业服务、追索劳动报酬这些高发的基层纠纷,她们定期给综治中心的人民调解员、行政调解员“上课”,从证据收集到调解技巧,从法律依据到情理沟通,手把手教“怎么把矛盾劝和”。去年冬天,龙里县某小区40余户业主因物业费与物业公司闹得不可开交,女法官们提前介入指导,带着调解员逐户倾听诉求。最终在调解现场,业主们当场签协议,物业公司当场承诺改进服务,一场差点闹上法庭的纠纷,就这样在“你退一步、我让一步”里化解了。
  诉讼服务“前移”。在龙里县综治中心的服务窗口,女法官们始终坚守“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的原则:群众来反映问题,先帮着找调解组织;调解成功的,就引导当场履行;需要司法确认的,派驻法官当场审查、当场盖章,让“一纸协议”有了法律保障。有位农民工大哥曾攥着皱巴巴的工资欠条来求助,女法官们帮他联系到用工方,当天就促成调解,老板当场转账付清了工资。农民工大哥看着手机里的到账信息,红着眼眶说:“原以为要跑好几趟法院,没想到在这儿一天就解决了!”
  普法宣传“前移”。女法官们不放过任何一个“以案释法”的机会。调解完邻里纠纷,就讲《民法典》里的相邻权;处理完劳动争议,就说劳动者权益保护。那些曾经剑拔弩张的调解现场,常常变成最接地气的“法治课堂”,真正实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双轨破界惠民:以科技为翼,让司法服务既“速”又“暖”
  “法官您好,我在外省,对方在龙里,这起产权纠纷难道还要来回跑几千里吗?”去年夏天,外省某公司负责人张先生拨通了女子团队的电话,语气里满是焦虑。女法官小王在电话里轻声安抚:“您别着急,咱们线上就能调解,不用跑一趟。”
  这不是空话。女子团队深知,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司法服务不能再守着“坐堂办案”的老模式。她们把科技变成“翅膀”,搭建起线上线下“双轨道”服务机制,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线下是“一站办结”的便捷。在龙里县综治中心,她们把立案、调解、审理的流程“揉”在一起: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的案子,来了就能立案,立了就快委托调解,调解不成也能高效审理。不久前,有对夫妻因家务琐事闹离婚,上午来综治中心,女法官先帮着调解,聊到两人当初的恋爱往事,妻子红了眼,丈夫也低下了头,最终当场和好。“没想到在这里坐一上午,心结就解开了。”当事人临走时说。
  线上是“一网通办”的高效。微信、智慧司法平台、微法院、在线调解系统……这些信息化工具,被女法官们用得“炉火纯青”。异地当事人要调解?打开在线平台就能“面对面”;要申请司法确认?线上提交材料就行;判决书要送达?电子文书直接发到手机里。像外省张先生的案子,女法官们通过在线调解平台,让双方隔着屏幕沟通,短短3天就达成协议,还在线上完成了司法确认。“不用坐飞机、不用跑法院,指尖上就把事办了,这效率真没得说!”张先生在电话里连连称赞。截至目前,这支团队仅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方式,就成功化解58件纠纷。
  多元共治织网:以协同之智,让基层治理密成“连心网”
  “尤大哥,您看这账算得明明白白,王某欠您的钱有欠条,他也承认只是暂时周转不开,不如约定一个还款时间?”“王老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您要是现在还不上,也得给尤大哥一个准话,别让人家着急。”在龙里县综治中心的调解室里,女法官正和龙里县司法局的调解员一起,劝说着因经济纠纷红脸的尤某和王某。
  基层的矛盾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单靠法院就能解决的。女子团队深谙此理,她们依托综治中心的协调机制,拉起了一张“法院+N”的多元共治网,和民政、司法、公安等部门“手拉手”,把“单兵作战”变成“协同发力”。
  尤某和王某的纠纷,一开始两人谁也不让步,尤某要“立刻还钱”,王某说“没钱只能拖”。女法官们知道,光讲法律没用,还得有人做情感疏导。她们请来了龙里县司法局调解员,从法律层面厘清权利义务,调解员则拉着两人聊家常,化解对立情绪。没想到,短短30分钟,两人就达成了还款协议,还当场完成了司法确认。“要是光我自己跟他们吵,说不定得闹到法院,现在有法官、调解员一起帮着劝,心里的气顺了,事儿也就好办了。”尤某事后说。
  这样的场景,在龙里县综治中心时常上演:处理家庭矛盾,会请民政部门一起做心理疏导;解决邻里纠纷,会联合社区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应对劳资争议,会协同人社部门一起核算工资……各部门拧成一股绳,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截至目前,女子团队已累计提供诉讼服务500余人次,指导调解500余人次,收案809件,结案641件,其中392件是通过先行调解化解的。数字背后,是女子团队无数个早出晚归的日子,是她们一次次耐心倾听的身影,是她们把司法为民4个字,刻进每一件小事里。
  她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女性的温柔与坚定,在综治中心里撑起了一片“法治晴空”;她们没有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度与速度。龙里县综治中心里的这群“巾帼红”,以柔肩担起的不仅是个案的公正,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她们让法律不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融入烟火气的“解纷良方”;让治理不再是单向的管理,而是饱含共情的“为民答卷”。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