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三千余名学子旁听庭审 法治教育筑牢青春防线
  ■ 记者 罗翔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午后的阳光照在体育馆的玻璃窗上。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像一颗石子投进静湖,瞬间让馆内3000余名挺直脊背的学子屏住了呼吸。
  9月4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体育馆临时搭建的审判区里,国徽高悬,现场庄严肃静,都匀市人民法院在这里开庭。一场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庭审,不是课本里的案例分析,也不是课堂上的法条解读,而是一次让青春与法律“面对面”的深刻对话。
  法槌落处:庭审变“法治课”
  没有讲台,没有PPT,审判区的桌椅就是最特殊的“教具”;没有提问,没有笔记,每一个庭审环节都在牵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当主审法官宣布“现在开庭”,3000多道目光如聚光灯般锁在被告人席位上。那个曾怀揣着“赚点小钱”念头的年轻人,此刻正低头聆听公诉人逐项出示的证据。打印成册的银行流水上,每一笔转账都像一道刺眼的印记;电子屏上滚动的转账记录,串联起他为上游犯罪团伙“牵线转款”的轨迹。
  在举证质证时,被告人轻声确认犯罪事实的瞬间,馆内的寂静几乎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没人再觉得犯罪是电视剧里的遥远情节,它就藏在“帮人走个账”“赚点介绍费”的侥幸里。
  “以前背法律条文,只记得‘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的构成要件,今天才懂,那些文字背后是真真切切的人生代价。”庭审间隙,一名新生悄悄和身边的同学说。课本上的“主观明知”“情节轻重”,在控辩双方的法理交锋中变得立体;法官敲击法槌的节奏里,藏着比任何课堂都更有力的“法治启蒙”。
   “借卡”之险:藏着法律红线
  庭审接近尾声时,法官的一段话让所有学子挺直了腰板:“别觉得借张银行卡是小事,它可能成为洗钱、诈骗团伙的工具,哪怕没直接参与上游犯罪,帮人转移非法资金,一样要担刑责。”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很多年轻人可能踩中的“陷阱”:“兼职刷单”的佣金、“代收款返佣”的小利、朋友开口“借卡走账”的人情……法官特意提醒,大学生群体社会经验少,成了不法分子觊觎的对象,一张银行卡、一张电话卡,看似普通,却连着法律的“高压线”。
  “每一张卡的背后,都牵着一条看不见的红线,跨过去就是深渊。”法官的声音不高,却重重地落在每个人心里。
  现场,有的同学翻出自己的银行卡,轻声说:“我们手里的每一张卡、每一次转账,都在接受法律的审视。原来,法治不是约束,而是保护。它提醒我们,在欲望和人情面前,要守住那道‘不越界’的底线。”
  点亮心灯:提高法治意识
  “法律不保护侥幸。”庭审结束后,这句话成了学生们讨论最多的话。有人说,以前总觉得“我不会犯罪”,今天才明白,犯罪的第一步,可能就是一次“没关系”的妥协。学生们纷纷感慨,这场庭审打破“普法就是说教”的刻板印象,真实的案例比任何解读都更有冲击力。
  而这正是都匀市人民法院开展“庭审进校园”的初心。都匀市人民法院负责人表示,不做空洞的宣讲,只把司法实践变成最鲜活的“普法教材”。从“庭审进校园”到“法官进社区”,法官们始终相信,最好的法治教育,不是让人们背诵法条,而是让人们在真实的案件里看见法律。看见它如何评判是非,如何守护公平,如何为每一个人的行为划下边界。
  庭审结束时,学生们走出体育馆,有人还在讨论“以后要提醒家人保管好银行卡”。这场庭审在3000余名学子心里激起的涟漪,正慢慢化作对法治的敬畏与信仰,就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青春的土壤里,终将长成守护社会公平的参天大树。
  这场庭审将成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子们记忆里的一段特殊经历,而那些被点亮的法治心灯,终将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因为法治的力量,从来都不是来自冰冷的条文,而是来自每一个人心中对规则的认同、对正义的坚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