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职业代退”背后套路重重
图片
警惕“职业代退” “代”来侵权风险
警惕“职业代退” “代”损商业诚信
当维权变成“技术活” 我们该反思什么?
“线下10天无理由退货” 尊重反悔权带来互惠共赢
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不该被非议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维权变成“技术活” 我们该反思什么?
■ 丁慎毅
职业代退早已不是小打小闹的骗术,而是产业链成熟的“灰色生意”。上游有人专攻平台漏洞,中游伪造法律文书施压企业,下游甚至把消费者信息倒卖给境外赌博集团。更荒诞的是,某些平台的算法还在无意间帮了黑产的忙:推荐机制天然偏爱“100%退款”“特殊渠道”等高转化关键词,让诈骗信息比正规维权指引传播得更快。这就像在一个集市里,骗子拿着大喇叭喊“包退包换”,而真正的客服窗口却藏在迷宫深处。消费者急用钱,自然容易被“高效服务”吸引。
破解困局,关键在“疏”不在“堵”。规则要有人情味,而不是一刀切。航空公司疫情期间推出的“安心退”政策值得借鉴。比如,有航司不退现金,但可以转为两年有效的信用额度。这既保障了企业现金流,又给了消费者调整空间。酒店、游戏、电商等行业完全可以效仿:阶梯式退款、快速申诉通道、特殊情况豁免……规则越灵活,钻空子的人越少。
平台要“防黑产”,而不是“防用户”。上海消保委联合多家平台建立的“异常维权数据库”相关机制是个好思路——对频繁跨平台投诉的账号自动预警,既能保护真实维权,又能精准打击职业团伙。技术不该只用来提高利润,也该用来维护公平。
维权成本要降,违法成本要升。为什么有人宁愿找黑中介?因为正规渠道太慢、太复杂、太没把握。如果消费者能像点外卖一样轻松维权,谁还会冒险找“代退”?同时,对伪造证据、敲诈商家的黑灰产必须重拳打击,让骗人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收益。
重建信任,才能让市场回归健康。职业代退的滋生,本质上是信任危机的产物。消费者怕商家店大欺客,商家怕消费者恶意薅羊毛,结果双方都在筑高墙,而黑产却在墙缝里野蛮生长。好的市场生态,不是让消费者变成维权专家,而是让维权像呼吸一样自然。当守规矩的人畅通无阻,破坏规则的人寸步难行,职业代退自然没了生存空间。
说到底,规则要硬,但服务要软;防范要严,但沟通要暖。只有这样,消费者才能安心消费,商家才能放心经营,而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维权黄牛”,才会真正失去市场。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