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职业代退”背后套路重重
图片
警惕“职业代退” “代”来侵权风险
警惕“职业代退” “代”损商业诚信
当维权变成“技术活” 我们该反思什么?
“线下10天无理由退货” 尊重反悔权带来互惠共赢
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不该被非议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职业代退” “代”损商业诚信
■ 王志顺
职业代退服务正在消费维权领域撕开一道危险的裂缝。当陈先生收到那条诱人的私信时,这条灰色产业链展示出它精心设计的商业模式:用微不足道的服务费换取可观的“止损”回报。然而这种看似划算的交易背后,隐藏着更为严重的代价——不仅是经济上的二次损失,更涉及法律风险与个人信息安全的全面危机。
这种“维权”变“侵权”的异化过程,暴露出三重社会病灶。首先是维权渠道的梗阻现象,当正规渠道需要繁琐举证时,职业代退的“即时满足”就产生了扭曲的吸引力。其次是平台监管的滞后性,尽管二手平台明令禁止,但变相出现的“行程变更帮助”等服务仍在暗流涌动。最关键的是法治意识的错位,部分消费者将破坏规则视为“聪明”,将法律底线当作可计算的成本。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结构性矛盾持续发酵产生的连锁反应,远超个体纠纷范畴。对个体消费者而言,最大的风险莫过于个人信息的裸奔。根据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当消费者同时提供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和手机号时,其身份被冒用的风险指数将呈几何级数增长。中介收集的敏感资料,往往被转手倒卖形成二次牟利,这种“一鱼两吃”的商业模式加剧了电信诈骗风险。对整个市场而言,当维权变成“比谁更无赖”的竞赛时,最终受损的是商业诚信的根基。商家为防范恶意退款不得不提高服务门槛,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最终将转嫁给全体消费者。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网络。平台企业应当升级关键词的智能识别系统,对高频出现的可疑账号实施熔断机制,同时建立“维权服务白名单”制度。商家端可组建专业团队核查退单材料的真实性,开发电子证明验真系统,同时建立恶意退单黑名单共享机制。对消费者而言,最根本的是破除“花钱买方便”的侥幸心理,应当认识到任何绕过法定程序的“捷径”都可能是法律陷阱。
职业代退本质上是场没有赢家的负和游戏。它像一台贪婪的抽水机,先是抽干商家的信任储备,再抽走消费者的法律底线,最后抽空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石。维权本应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正当权利,绝不应异化为灰色地带的非法交易。唯有筑牢制度防线、强化法治教育、畅通维权渠道,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类“维权陷阱”的生存土壤,让消费维权回归其保障公平交易的本质功能。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