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理论
第06版:时评
第07版:平安贵阳
第08版:消防
标题导航
“职业代退”背后套路重重
图片
警惕“职业代退” “代”来侵权风险
警惕“职业代退” “代”损商业诚信
当维权变成“技术活” 我们该反思什么?
“线下10天无理由退货” 尊重反悔权带来互惠共赢
胖东来招聘“刑释人员”不该被非议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职业代退” “代”来侵权风险
■ 何勇海
学费、游戏费、保险等领域的退款,本是普通的消费场景,一些人却从中找到生财之道,做起“职业代退”,形成“黑灰产”。其中折射出消费维权仍存在较大困境——维权渠道不通畅,导致维权效率低、难度大。比如近日,一则“演唱会前夕亲人离世,平台拒退门票”的话题引发关注——西安消费者白先生的祖母去世后,他向票务平台提交了死亡证明申请退票,却被以“购票页已注明不支持退换”为由拒绝。事件发酵后,平台最终退还580元票款,此时距离白先生提出退票申请已过去9个月。
那么,基于消费者维权困难,“职业代退”就有理由存在吗?非也。据报道,“职业代退”的套路通常是反复致电商家,通过软硬兼施强迫退款,包括以投诉、诉讼为名威胁相关企业,在社交平台发布企业负面信息,还有一些伪造证明骗取退款。或利用12315、各地便民热线等对商家施压,不仅给属地行政监管增加了巨大压力,且让相关商家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源处理这等事务,同时又向消费者索取高额退费佣金。如此两头“通吃”,不仅吃相太难看,而且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市场信用体系。
甚至,有的“职业代退”走上诈骗、敲诈勒索道路。一类是以维权之名行诈骗之实,不少消费者被“职业代退”要求签订委托协议、下载App、提供个人信息等,结果损失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消费者被要求“充值返现”,先充钱才能退钱。有的消费者因提供了个人信息被冒名借贷、套现,或信息被转卖。提供代退服务的多为个人或非法机构,消费者一旦遭遇退费骗局,很难维权。一些消费者寄希望于花“小钱”保“大钱”,结果被诈骗造成个人财产进一步损失。
另一类是对商家敲诈勒索,性质类似于“职业打假人”恶意索赔。2023年5月,福建福州连江县人民法院判决6名涉“代理退保”黑产不法人员犯“敲诈勒索罪”,判处拘役5个月(缓期8个月)到有期徒刑3年10个月不等的刑罚,并处2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罚金。这是全国首例以“敲诈勒索罪”公诉案件判决的“代理退保”黑产案件。有律师指出,如果消费者为了退费,与“职业代退”一道虚构退费理由,可能构成诈骗共犯。
由此可见,消费者应谨慎对待“职业代退”,切莫轻信,避免因小失大,应通过官方渠道协商退款事项,协商不成可向消协投诉或通过诉讼等方式解决。各类商家要建立更完善的退费机制,例如提供便捷的在线退费通道、明确退费规则,减少消费者因流程复杂、维权困难而寻求外部代退服务的需求,限制退款等并不明智。在退款过程中可强化信息核验,要求本人处理退费事项,以防止冒名代退。而相关部门则应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代退机构的运营活动。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