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遵义老城街道:智慧社区托起居民幸福生活
  ■记者 姚强
  “叮……”7月的一个清晨,遵义老城街道南门社区网格员李旎的手机App“红城智治”弹出一条新通知:“玉屏巷3号楼2单元楼道灯不亮了,晚上老人小孩出行不方便。”发信息的人是居民张阿姨,消息末尾还附了张现场照片。
  李旎点开通知,系统已自动定位事发地点,她随手点了“派单”,将任务转给街道物业专班。不到两小时,专班回复“已修复”,并上传了维修后亮灯的照片。张阿姨很快收到反馈:“没想到扫个码反映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
  这幕“码上办”的场景,如今在遵义老城街道成了常态。该街道办基层智慧治理平台正式运行,这个集“街道—社区—网格”三级架构的数字化系统,正以数据为线,编织出一张覆盖民生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智慧网”。
  一屏观全域:从“跑腿问”到“指尖办”
  走进老城街道办事处指挥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辖区7个社区的楼栋分布、人口数据、房屋信息实时跳动。点击南门社区的图标,左侧弹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明细,右侧则显示该社区房屋的使用性质——这是平台的“数据看板”,像一双“千里眼”,让治理要素一目了然。
  “以前找户人家,得翻厚厚的台账,现在点一下名字,住址、联系方式、家庭情况全出来了。”老城街道综治办主任岳阳指着屏幕说,平台已完成98%以上的人房关联,网格员用手机App“红城智治”就能随时更新信息,“上周,红花岗社区排查老旧房安全,靠平台定位,一天就完成了20栋楼的信息核对,搁以前至少得跑三天。”
  对居民来说,变化更直接。在官井路社区的公告栏里,“和谐老城”小程序的二维码格外显眼。居民扫码可报事、查指南、找网格员,支持文字、语音甚至视频。“我孙子教我用会了这个小程序,我不用再跑社区了。”68岁的王大爷笑着说,现在邻里有啥事儿,都习惯“码”上聊。
   数据“减负”:从“台账堆”到“居民家”
  “以前每天下班前,光整理各类报表就得俩小时。”网格员李旎对平台带来的“减负”感受最深。过去,她的抽屉里塞满人口、房屋、矛盾调解等十几本台账,数据重复填报是常事。
  如今,平台统一了数据标准,制定了社区信息共享清单。“人房数据一次采集,各部门共享使用,报表自动生成。”李旎打开手机工作台,党建活动记录、网格事件处理进度清晰可查,“现在我每天能多花2个小时走访居民,上周还帮独居老人刘奶奶联系了家政服务。”
  数据“跑起来”,治理效能也提上去。上个月,捞沙巷一家餐馆因油烟问题被市民反映,平台自动关联周边3户居民的反馈,老城街道迅速联合环保部门上门处理,2天内就解决了问题。“以前类似问题,得先汇总多部门记录,现在数据实时互通,处置快多了。”岳阳说,平台运行以来,群众诉求平均办理时间从5天缩短到2天。
  红色老城新图景:从“治理”到“智理”
  作为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老城街道是红色旅游集聚区。接下来,平台还将拓展新功能:游客扫码可查红色景点导览、找志愿服务岗、一键扫码缴医保;针对“一老一小”,将开通一键呼叫养老服务、课后托管预约等功能。
  “我们想让数据不仅能解民忧,还能暖民心。”老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光玉说:“目前平台正整合周边商超、药店、养老机构资源,计划打造‘15分钟智慧生活圈’。”不久后,居民在家就能预约家政、查询菜价,游客也能通过平台快速找到平价餐馆。
  傍晚的老城街,华灯初上。张阿姨带着孙子在广场散步,打开手机点开微信“和谐老城”小程序闲聊说道:“这平台就像咱身边的‘服务员’,有事儿找它,踏实!”
  从“脚板跑”到“数据流”,从“被动等”到“主动办”,遵义老城街道的智慧治理平台,正用数字化画笔,在红色土地上绘就一幅更便捷、更暖心的民生新图景。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