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理论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区域
第06版:教育周刊
第07版:法院周刊
第08版:交安
标题导航
艺法相融:激活高校法治教育新动能
国企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国企党建工作优化策略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法相融:激活高校法治教育新动能
■戴钰均 黄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法治故事作为其中关键一环,承载着展现中国法治进步、弘扬法治精神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特别强调,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时代浪花正翻涌,青年奋进恰逢时。在青年的成长路上有两盏不灭的指路明灯,一盏是信仰,一盏是法律。如果说信仰是前进的方向,那么法律便是前进的航标。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广大青年学生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事关广大青年的思想品德塑造、健康人格养成。在这种情况下,探索艺术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叙事模式,或许是提升高校法治教育实效的关键一步。
当下高校法治教育,普遍存在叙事单薄、形式固定、学生被动等情况。传统课堂依然存在“一堂灌”单向知识传输的授课形式,课程只由老师发声讲课,学生基本无互动反馈,缺少具象化、沉浸式的情境体验,学生常沦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参与者,主动学习性和知识探索欲难以被激发。沃尔特·费希尔提出的叙事范式主张,提供充分理由更多的是讲述动人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的一系列价值),而不是搜集证据或建构严密的论证。换言之,相较于有力的论证,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往往更能说服人们。同理,艺术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叙事模式能够帮助我们将法治精神转为学生可感可及的身边事,转为他们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
本文借鉴“四力”,提出艺术化叙事赋能高校法治教育的四条实践路径:以“脚力”深入生活、挖掘素材,构建法治共鸣场景;以“眼力”洞察需求、识别价值,培育法治意识土壤;以“脑力”创新转化、活化载体,深化法治理解应用;以“笔力”拓展传播、凝聚共识,扩大法治影响辐射。
以“脚力”构建共鸣场景:高校中可建立引发共鸣的真实法律情境,例如构建高校防诈骗群、维权群,以师生身边最常见的纠纷引入,如学生社团管理中的权益纠纷、学术研究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校园安全治理、网络行为边界等。联合高校周边警务派出所,定期整理发布身边真实发生案例,让师生以案为鉴。这些故事源于身边,带有“泥土气息”,真实且贴近生活,富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法治戏剧节、法治微视频大赛、法治文创设计展等法治文化品牌活动,以活动构建共鸣场景。浙江大学打造“法蕴”文化节,其核心项目“法治故事汇”通过演讲、短剧、舞蹈、绘画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激励学生叙述其亲身经历的法治故事,同时在校园的物理空间内融入法治艺术元素,如法治主题雕塑群、法治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法治互动展厅等,将抽象的法治理念变成能触达、可感知的校园景象。
以“眼力”培育法治土壤:高校可主动建立学生参与校园规则制定的常态化机制,“用心用新”让法治种子萌芽。例如在学生宿舍管理改革中,当学生普遍反映“宿舍熄灯时间一刀切”“公共区域清洁责任不清”等问题时,高校应洞察到这是培育规则意识、程序观念与契约精神的契机,而非简单下达行政命令。通过搭建共治平台、引导规则生成等方式,精准捕捉校园法治需求,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规则制定、实践与迭代的过程,正是高校催生法治思想萌芽的核心路径。高校的“眼力”在于看见日常管理痛点背后的法治教育价值,并通过赋权学生、构建程序、承认成果,让师生在“我的规则我守护”的实践中,自然生发出对法治逻辑的认同与信仰。
以“脑力”驱动创造转化:高校可利用已有资源,尝试将真实案例变成多元艺术载体,例如华东政法大学师生把民法典里贴近学生生活的条款(如租赁合同、人格权保护等)改编成“法治剧本杀”,学生在角色扮演与推理辩论里加深了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将一些师生身边常见法律问题,如知识产权纠纷、校园暴力,网络诽谤、毕业求职合同纠纷、兼职诈骗为焦点创作法治主题微电影、开发互动式法治教育游戏、编排法治情景剧等。通过不断增加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培育了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北京某高校法学院推出的“校园法治故事”系列短视频,叙事精炼、画面生动,这类型短视频,没有传统普法刻板印象的特点,也契合校园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需求,能引起广泛共鸣与讨论。西南政法大学借助VR技术打造校园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网络侵权取证之类的虚拟场景,学生就能在“亲身经历”里直观知晓证据规则、归责原则。AR技术能把法治典故、法律格言用动态形式“叠加”到现实校园环境里,让法治文化在无形中渗入学生日常。
以“笔力”凝聚法治共识:高校教育需锤炼“笔力”,拓展法治表达与传播维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躬身基层普法,将法治精神浸润乡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外化于行,打造群众身边的普法阵地。另一方面,善用多样化技术平台:如中国政法大学建立“模拟法庭”并创新直播全过程,剪辑精华片段发布短视频平台进行二创,辅以法官、当事人及代理人深度访谈与解析,构建层次丰富的法治叙事场域;引入弹幕评论、实时投票等线上互动,变单向传播为深度对话。线上线下协同,推动法治宣传常态化。在“笔力”的锤炼上,要注重立足新时代,充分展现国家大政方针和时政成果,适当减少迎合性、娱乐性的内容,切实发挥新媒体对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熏陶作用,给其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指引,为培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而经验又是从实践中探索总结而来。如果只有空洞的说教、枯燥的理论,大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领悟终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缺乏源动力和生命力的。善用艺术叙事和新媒体平台,坚持法治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法治教育模式破解目前碎片化、单一化、平面化的积弊。让法治精神摆脱刻板教条,在青年心中扎根并开花结果。
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高校应主动探索艺法融合创新路径。依托“脚力”深入生活、“眼力”洞察契机、“脑力”活化载体、“笔力”凝聚共识,方能有效塑造青年法治信仰,使高校真正成为孕育法治文化的沃土,为法治中国贡献生生不息的青春力量。
(作者戴钰均系贵州民族大学校党委组织部干部;作者黄峰系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记者,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