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未成年人模式”更精准完善权益保障
  ■ 丁慎毅
  “青少年模式”升级为“未成年人模式”,体现了网信治理的精准化。近年来,国家网信办指导网站平台持续推进“青少年模式”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功能设置,丰富适龄内容,在帮助未成年人减少网络沉迷和不良信息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而且覆盖范围窄,内容池不够丰富,一些平台反而在设置“后门”上绞尽脑汁,倒逼青少年在“青少年模式”之外通过输入解锁密码、跳转账号等方式去寻找他们喜欢的内容。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0.8%的受访家长建议优化“青少年模式”中的内容池;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指出,“青少年模式”存在的两个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青少年模式”并非强制操作,且较为隐蔽。二是“青少年模式”下,应用内容和设置缺乏吸引力;今年3月,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团队下载并安装了20款市场主流的视频、短视频及直播APP,测试这些APP“青少年模式”的真实情况,发现一些平台开启“青少年模式”后,视频内容锐减,甚至没有,内容也过于单调和枯燥。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最大亮点就是扩围和分级。就扩围而言,规定了各类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分发服务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功能要求和管理要求,适用于移动智能终端提供者、应用程序提供者以及应用程序分发平台提供者等相关主体开展“未成年人模式”的研发和应用,这就预防了未成年人绕道寻求其他成人途径,更有利于对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
  就分级而言,之前笼统的“青少年模式”,没有体现出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内容池的很多内容更适合低龄未成年人,导致中高龄未成年人失去兴趣。虽然当前一些平台在下载、登录界面会标注适龄提示,比如16岁、12岁、8岁,但适龄提示不等于年龄分级,也没有强制性。
  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认知能力处于成长阶段,分级管理可以让儿童得到更好的保护。《征求意见稿》提出: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以及应用程序分发平台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评估产品的类型、内容与功能等要素,为不同年龄阶段用户提供适合其身心发展的信息和服务。分龄化设计按不满3周岁到不满18周岁5个年龄段分级,这种更贴合未成年人心智实际情况的分级管理制度,无疑是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制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法制报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