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买到真羽绒”不能再是奢望
  ■徐建辉
  天气转冷,羽绒服市场迎来销售旺季。各大电商平台上,羽绒服的价格低至几十元,高至上千元,内中的填充物却良莠不齐、暗藏陷阱。不少读者反映,网购羽绒服时遭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退换索赔难等问题。(11月3日《人民日报》)
  寒冬将至,“到底多少钱能买到真羽绒”的讨论刷屏,可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300元以下未必无真货,三四千元高端款也难保无猫腻,羽绒服市场真正的问题从不是价格高低,而是“真伪难辨”。当“羽绒棉”“科技绒”混淆视听,当“以丝代绒”假货横行,羽绒市场的核心病灶,早已是鱼目混珠的信任危机。
  消费者的选购困境,源于“看不见的填充物”与“玩花样的标注”。羽绒藏在面料之下,普通消费者摸不出绒子含量,辨不清鸭绒鹅绒。过去曝光的劣质羽绒服,用非羽绒材料冒充羽绒,今年《水禽丝及制品》标准虽将“绒丝”正名,可商家仍能靠模糊标注误导:有的只标“含绒量”不提“绒子含量”,有的用“生态羽绒”等伪概念打擦边球。更有甚者,将充绒量100克以下的轻薄款、多年库存货,伪装成“高性价比真羽绒”,让消费者陷入“价高怕坑、价低怕假”的两难。
  乱象丛生,绝非低价惹的祸,而是责任失守的结果。我国羽绒服标准本已领先国际,绒子含量、清洁度等指标要求更严,可标准落地却打了折扣。部分企业为降成本,用不合格羽绒原料,标注虚假充绒量;监管层面,此前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形成震慑。就连浙江平湖这样的羽绒产业基地,也曾因企业良莠不齐,出现以次充好现象,直到质量分级试点推进,才逐步规范。
  破解“买真羽绒难”,需戳破价格迷思,聚焦“全链条保真”。行业要加快全球羽绒追溯系统推广,让每件羽绒服的原料来源、绒子含量可查,像中国羽绒工业协会推动的那样,从源头杜绝“狸猫换太子”;企业得摒弃“低价竞争”思维,主动公开产品检测报告,不玩文字游戏,比如明确标注“水禽丝”与羽绒的区别,不玩文字游戏、不搞欺诈误导。
  监管更要“动真格”。应借鉴平湖经验,在全国推广羽绒服质量分级,对绒子含量、蓬松度等核心指标评级,让优质产品有标识、劣质产品无市场;同时加大抽检与处罚力度,对虚假标注、以次充好的企业,不仅要重罚,还要纳入信用黑名单,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消费者也需转变观念,聚焦“货真价实”,别被商家所谓“300元以下难购真羽绒服”的“烟雾弹”迷惑。选购时认准正规渠道,查看标签上的绒子含量、充绒量等关键信息,若遇假货及时投诉。毕竟,一件绒子含量90%、充绒量150克的合格白鸭绒羽绒服,核心成本本就可控,合理售价未必高不可攀,关键是要买到“真材实料”。
  寒冬需要温暖,市场更需诚信。“买到真羽绒”不该是消费者的奢望,破除价格迷思,守住真伪底线,靠行业自律、监管发力,更靠消费者较真。唯有如此,才能让羽绒市场告别“糊涂账”,让每个消费者都能安心买到名副其实的温暖。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十五条【虚假广告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消费者因经营者利用虚假广告或者其他虚假宣传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发布虚假广告的,消费者可以请求行政主管部门予以惩处。广告经营者、发布者不能提供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