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视点
第05版:时评
第06版:平安贵阳
第07版:消防
第08版:区域
标题导航
羽绒服真假标准不在“价位”
初冬场之“羽”争锋
羽绒服的核心问题在“真伪”
“买到真羽绒”不能再是奢望
《今日说法》主持人被骗是堂反课
法官“带货卖螃蟹”背后的债务化解智慧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羽绒服的核心问题在“真伪”
■江德斌
近日,有店主信誓旦旦,300元价位的都是“飞丝”而非真羽绒,让不少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心里一凉。一部分消费者认同“一分钱一分货”,认为低价无好货;但也有不少声音反驳:“300元能不能买到全凭商家良心,而不是价格”,并指出一些知名品牌也有300元以下的促销款。(10月23日海报新闻)
一边是商家信誓旦旦的“低价无真货”,一边是消费者“全凭商家良心”的反驳,这场争论掀开的,不仅是羽绒服市场的质量疑云,更是消费者面临的信任困境。
事实上,争论的焦点本不该是“300元”这条价格线是否绝对科学,而是其背后折射出的行业乱象。市场上确实存在用“飞丝”冒充羽绒、虚标含绒量、以次充好等猫腻,还有部分不法商家炒作“科技绒”“生态羽绒”等噱头,将非绒制品伪装成高端羽绒产品。这些“假羽绒服”不仅保暖性能大打折扣,更因可能携带粉尘、微生物而危害健康,却在市场上公然热销,甚至只需更换标签就能牟取数倍利润,导致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羽绒服的核心问题,不在“价位”,而在“真伪”。“假羽绒服”已然泛滥成灾,加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普通消费者并无辨识真伪的“火眼金睛”,仅凭价格高低,并不能判定谁的羽绒服为真,不少消费者花了高价,也不一定能买到真羽绒服。可见,如果消费者需要成为纺织专家,价比十家、深究吊牌,才能规避真假羽绒服的消费陷阱时,那么问题已然不在消费者自身,而是在市场秩序与监管机制。
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织密监管网络,让造假者无处遁形。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建立羽绒制品专项抽检机制,对生产源头和销售渠道实行常态化监督,特别要对低价促销产品加大抽检频次。同时,必须提高违法成本,对制售假冒伪劣羽绒产品的行为实施严厉惩罚,打破“查到了认罚、没查到血赚”的侥幸心理。
同时,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更清晰、更易识别的品质标准,推动企业在吊牌上使用防伪溯源技术,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询羽绒来源、种类和含量。品牌方更应珍惜羽毛,将“真材实料”作为底线而非卖点,依靠诚信经营、品质过硬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由此多方发力,通过市场净化机制清除假冒伪劣,构建让人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不再担忧买到假货。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第四条 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
第五条 禁止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禁止伪造产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禁止在生产、销售的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