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除英(中)为从江县各级代表介绍公司发展情况。 ■记者 任莉 通讯员 王艳芳 潘丽书
每天早上8时,在位于黔东南州从江县洛香镇井当社区的贵龙饰品贸易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声准时响起。
车间里,从江县人大代表、贵龙饰品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杨除英身着工装穿梭于工位间,时而俯身指导工人打磨饰品纹样,时而接过女工递来的民情便签,笔尖快速记录着诉求。
像这样的场景,近年来已成为杨除英的工作日常。
回望来时路,杨除英以创业的实干精神和对反哺故乡的深厚情感,书写了一个个动人的人大代表履职故事。
初中毕业那年,一张南下的车票,让杨除英踏上了打工路。在广东饰品厂的流水线上,她熬过8年时光,从青涩女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也悄悄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2013年,杨除英与丈夫在广州创办贵龙饰品,项链、耳钉、手链等产品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年营业额突破600万元。
可繁华都市的霓虹,始终无法照亮杨除英对家乡的牵挂。
2018年春节返乡,村口留守未成年人追赶父母远行车辆的哭喊,深深刺痛了她:“当年我们离乡的苦,不能让孩子们再尝一遍。”
就是这个念头,杨除英毅然决定迁厂返乡,即便丈夫顾虑设备搬迁、客户维系等重重难题,她也始终坚定:“工资流进乡亲口袋,就能守住更多团圆。”
2019年8月,在从江县“代表助力乡村振兴”政策支持下,免费厂房、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等精准落地,贵龙饰品的生产线顺利“归巢”,从20人的小作坊,迅速成长为带动200多人就业的社区“活力心脏”。
车间的机床声里,藏着最鲜活的民意。
2021年,杨除英当选为从江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随后,她在工厂设立“代表联络点”,把履职阵地搬到了机床旁、工位边。
“杨代表,侗族大歌没地方唱,娃娃们都快忘了老祖宗的东西了!”女工石锦兰的一句念叨,被她认真记在本子上。她深知,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更要“精神富”,当即走访周边村寨,收集更多村民诉求,将“修建村级戏台”的建议提交至从江县人大。
在“代表进车间”活动中,杨除英总能敏锐捕捉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幼儿托管不方便、返乡青年想提升技能、村里的产业路要维修……这些细碎的诉求,都被她一一整理成意见建议,推动相关部门落地解决。
井当社区党支部书记谢老康感慨:“她把车间变成了民意前哨站,让‘代表在行动’不是一句口号。”
在杨除英的公文包里,除了民情笔记和议案草稿,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新国发2号文件”,她总说:“要让政策春风真正吹进乡亲们心里。”
创业的初衷是反哺乡情,而社会责任则是杨除英刻在骨子里的担当。
建厂以来,杨除英累计提供数百个就业岗位,让200多个家庭实现“家门口就业”——
王华(化名)夫妇结束了十年漂泊,在厂里月入8000多元,下班就能给孩子做饭辅导功课,曾经孤僻的孩子如今奖状贴满墙,“放学喊妈有人应,这是千金难买的幸福。”王华夫妇的孩子笑着说。
石家大姐要照料家中瘫痪的公公,杨除英特意允许她早上上班晚到一小时,“一个月挣3000多,老人吃药吃饭都不愁”,踏实的收入让她重拾笑容。
作为女性创业者,杨除英更懂农村妇女的不易。她为此打造“巾帼示范创业基地”,免费开展技能培训,鼓励更多农村妇女走出家门,在经济独立中找到自信。如今,工厂里八成员工是女性,不少人从零基础的家庭主妇,成长为熟练的技术工。
今年6月,特大洪水突袭从江。杨除英看着连续奋战的志愿者,心疼不已,她立刻紧急筹集几十件矿泉水、红牛、水果和干粮,冒着泥泞奔赴受灾点。
“大家喝口水歇歇!”在受灾点,她将物资递到满身污泥的志愿者手中,温暖的话语驱散了救灾的疲惫。
这场灾难中,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大代表”的重量,也让企业担当在危难时刻闪光。
凭借突出贡献,杨除英负责的企业先后荣获“省级就业帮扶先进车间”“农民工创业示范点”“万企兴万村优秀民营企业”等称号,每一块奖牌背后,都是她践行社会责任的坚实足迹。
创业织乡梦,履职暖民心。
在干事创业反哺故土和履职担当双重赛道上,杨除英用实干让饰品走向更宽广的舞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爱心守护乡邻。
当侗寨的晨雾再次笼罩厂房,机器嗡鸣声与村民的笑声交织,这便是一位侗乡女儿,以乡愁为谱、以实干为弦,为故土奏响最深情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