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溯源治“未病” 协同解“心结”
——黔南用行政复议破解林地纠纷难题
  ■记者 罗翔 通讯员 朱小华
  秋日的黔南山林,绿意盎然间,一场特殊的“院坝听证会”在都匀市某村的晒谷场上进行。行政复议人员、林业技术员、村民代表围坐一圈,脚下是争议林地的简易地图,指尖划过田埂地界,你一言我一语,积年的林地纠纷渐渐有了眉目。这生动的一幕,正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破解林地权属复议难题的缩影。
  随着城市化推进与乡村振兴深化,黔南州山林土地征收频繁,权属纠纷呈多发、涉众、复杂之势,不仅牵动着群众的“钱袋子”,更关乎乡村稳定与发展。面对年均州级案件占比超四分之一的山林土地复议案件,以及千余件积压纠纷,黔南州以“强化机制、聚焦维度、做实联动”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从“被动办案”到“主动治理”的新路径,让行政复议真正成为化解矛盾、温暖民心的“金钥匙”。
  机制筑基:织密协同治理网络
  破解林地权属难题,关键在构建一套“环环相扣、层层发力”的工作机制。近年来,黔南州跳出“单打独斗”的局限,以三项机制为支撑,筑牢纠纷化解的制度根基。
  矛盾溯源化解机制让治理“向前走”。摒弃“就案办案”的被动模式,黔南州创新推行“院坝听证+实地踏勘”双轨模式:把听证会开在争议林地的田间地头、农家院坝,让村民代表、村组干部现场指界质证;同步组建复议、自然资源部门联合踏勘组,精准测绘地块四至、清点附着物,用“法、理、情、地”四重印证解开纠纷“死结”。同时,针对林权证重叠、界址不清等共性问题,及时制发司法建议书与风险预警,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府院联动机制让合力“聚起来”。为打破“碎片化”治理困境,黔南州构建“党委领导、府院联动、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对重大复杂案件实行“一清两包三督促”。厘清案件脉络、包案推进、包责到底,定期督促进展,还汇编12期行政裁决典型案例、开展7次“以案释法”培训,统一执法裁判标准。2025年以来,全州召开府院联席会议15次,合力协调套案、信访诉讼案件200余件,让“各管一段”变成“齐抓共管”。
  监督职责机制让权力“不跑偏”。用好行政复议纠错决定、约谈通报等制度,整合行政执法监督、纪检监察等力量,形成监督合力;制定《黔南州败诉案件复盘机制》,对败诉案件逐案分析、落实责任,还发布《行政诉讼败诉案件白皮书》,组织行政机关集中研讨“类案”问题。“有错必纠”的态度,不仅保障了群众合法权益,更倒逼行政机关规范执法,实现“办理一案、规范一片”的效果。
  实践破题:践行下沉服务理念
  机制的生命力在于实践。黔南州将复议工作的“根”扎进基层,用一个个具体做法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院坝听证”是最贴近民心的“解法”。行政复议人员带着卷宗、地图走进山村,在晒谷场、大树下搭起“临时听证庭”。不仅100%实现听证开到争议现场、实地指界勘察、入户了解案情,更用“拉家常”的方式倾听群众诉求。罗甸县某村两户村民因一块林地争执5年,行政复议人员在院坝里组织听证,邀请老支书回忆历史地界、技术员现场测绘,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2025年,黔南州预印发《行政复议“院坝听证”机制》,让这一“接地气”的做法有了标准化指引,更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协同调解”是提升质效的“关键招”。复议机关与法院打通衔接堵点:复议阶段加大调解力度,引入林业、自然资源专家参与,力求“案结事了”;法院则为复议调解协议提供司法确认,赋予强制力;对进入诉讼的案件,双方共享案情、共赴现场调查,协同寻找化解方案。
  2025年以来,全州复议机构与法院开展山林土地案件研讨会15次,共同调查11次;州级复议机构还组织15期跨县(市)现场培训,让办案人员“以案学技”,推动山林土地案件撤销率从80.85%降至43.94%。
  “智慧赋能”让服务更贴心。依托智慧司法平台,黔南州拓展“院坝复议直播”功能,推动复议案件受理、审理“掌上办”,让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同时,组建宣讲团开展典型案例培训,用好《“教科书式”行政执法规范示范片》,45次培训覆盖基层办案人员,提升其调处纠纷的专业能力——如今,基层人员面对林地纠纷,从“手足无措”变成“心中有数”,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化解”。
  成效亮眼:实现案结事了目标
  一套机制、一串做法,最终要靠实实在在的成效来检验。黔南州的努力,不仅化解了积压多年的“老纠纷”,更赢得了群众的认可。数据见证“硬成效”:2025年以来,全州受理山林土地权属争议案件93件,结案66件,其中调解2件、复议纠错37件,经复议后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败诉率为零;近3年,通过“院坝听证”“府院联动”等方式,化解了200余件复议、法院撤销后未处理的案件,千余件积压纠纷逐步推进;山林土地类案件实现勘界率、访情率、满意率三个100%,复议申请人“零上访”。
  群众感受“软温暖”:“以前为这块地,我和邻居吵了3年,跑了好几趟部门都没解决,没想到行政复议人员来村里开了次会,当场就把地界划清了!”平塘县村民王大爷的话,道出了群众的心声。如今,黔南州的林地纠纷化解,不再是“冷冰冰的文书往来”,而是“热乎乎的现场解决”。群众不用再为了举证、质证来回奔波,在家门口就能把“心头事”说清、把“烦心事”解决,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
  治理效能“新提升”:随着《黔南州山林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指导意见》的出台,行政争议前端调处更加规范;基层办案人员能力的提升,让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府院联动的深化,让行政复议与司法审查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变化,不仅减少了行政争议“增量”,更化解了“存量”,为黔南州乡村振兴、重大项目落地扫清了障碍,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
  启示深远:贡献基层治理智慧
  黔南州破解林地权属难题的实践,不仅是一次具体工作的突破,更为新时代行政复议工作提供了深刻启示,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
  治理要“抓前端”,方能“治未病”。黔南州跳出“事后应对”的惯性,通过溯源化解、风险预警、规范指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这正是“预防性法治思维”的生动体现。行政复议不仅要解决已发生的纠纷,更要主动发现制度漏洞、共性问题,从源头减少争议发生,实现“防患于未然”。
  化解要“聚合力”,才能“破难题”。林地权属纠纷涉及历史、政策、民生等多重因素,单靠一个部门难以解决。黔南州构建的府院联动、部门协同机制,打破了“信息壁垒”“职责壁垒”,形成了“一盘棋”治理格局。这说明,面对复杂治理难题,只有整合资源、凝聚合力,才能啃下“硬骨头”,实现“1+1>2”的治理效能。
  服务要“沉下去”,才能“暖民心”。“院坝听证”之所以受欢迎,关键在于它“接地气、贴民心”。行政复议不是“高高在上的裁判”,而是“为民服务的桥梁”。只有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倾听群众声音、便利群众参与,才能让行政复议既有法律温度,又有民生温度,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复议要“促提升”,方能“谋长远”。黔南州通过败诉复盘、案例培训、规范指引,将复议监督与提升行政机关执法水平相结合,实现了“办理一案、规范一片”。这说明,行政复议不仅是权利救济的“渠道”,更是监督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抓手”,要通过个案审理推动制度完善、能力提升,实现“规则之治”的长远目标。
  如今,黔南州的山林间,不仅有郁郁葱葱的绿意,更有和谐稳定的民心。这份破解林地权属难题的“黔南答卷”,以机制为基、以实践为要、以民心为本,为新时代行政复议工作注入了新活力,也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宝贵的“黔南智慧”。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