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的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通讯员 李仁军 摄(影像贵州) ■通讯员 陈义鹏 过安衡
在黔北这片红色热土上,遵义不仅承载着“转折之城”的革命荣光,如今更以立法为笔,在绿水青山间绘就了一幅惠及民生的生态新图景。
曾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让遵义面临发展与保护的难题——母亲河湘江不堪重负,部分区域生态脆弱,传统产业转型承压。而现在,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法规落地,800万遵义市民的生活正发生着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
既要守住生态底线,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道民生必答题,遵义市人大常委会以法治给出了答案——立法破题,把“生态焦虑”变成“民生安心”。
自2015年获立法权以来,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生态优先原则,构建起覆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用“硬性规定”守护市民的“绿色期待”。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湘江污染问题,《遵义市湘江保护条例》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划定水功能保护区,禁止污染水源的行为。如今,漫步湘江河畔,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重现,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面对城市绿化被破坏的痛点,《遵义市城市绿化条例》细化建设项目绿化用地标准,规范树木砍伐报批流程。现在,遵义“园林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从愿景变成了日常,家门口的绿地成了市民的“幸福打卡点”。
此外,《遵义市市辖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引入生态补偿机制,保障市民喝上“放心水”;《遵义市红高粱生产环境保护规定》鼓励公众参与监督,让生态保护成为全民行动。这些法规既有“禁止与处罚”的刚性约束,也有“激励与引导”的柔性温度,全方位守护市民的生态福祉。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遵义的生态保护立法最终化作了市民手中的“民生福利”,从空气、水质到产业、生活,处处可见生态改善带来的实惠。
在“住”与“行”上,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数据显示,遵义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2%以上,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遵义蓝”成为常态。市民出门抬头是蓝天,散步能遇绿地,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更清新,生活环境的舒适度显著提升。
在“游”与“业”上,绿色动能带动富民强市。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名片吸引大批游客,生态旅游、康养产业蓬勃发展,不少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同时,“遵义茶叶”“遵义辣椒”依托洁净水土打响品牌,畅销海内外,既鼓了农民的腰包,也让市民能吃到更优质的本地农产品。
更重要的是,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成为全民共识。如今的遵义,人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共建共享生态家园的氛围日益浓厚,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随着绿水青山的画卷不断升级。
从遵义会议点燃的革命星火,到如今以立法守护绿水青山的实践,这座城市始终带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初心砥砺前行。
未来,遵义市人大常委会还将沿着红色足迹,把生态立法与传承红色基因紧密结合,计划针对乡村生态治理、老旧小区绿色改造等民生关切问题进一步完善法规,让湘江的清水更持久,让城市的绿地更宽广,让山里的特产更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