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解锁“1234”法治密码——
排楼村绘就了自己的善治图景
  ■记者 罗翔
  走进惠水县涟江街道排楼村,清风拂过千亩果园,葡萄架下缀满紫莹莹的果实,农户们的笑声裹着果香飘远。村口的法治长廊里,老人牵着孩子的手,指着“三字经”村规民约轻声念诵。党群服务中心的公示栏前,村民们围着刚更新的“实事清单”,讨论着家门口即将修好的便民路。
  谁能想到,这片满是烟火气与幸福感的土地,2017年前还被“邻里纠纷多、治理难题多、发展阻力多”的“三多”困境牢牢困住。如今,排楼村用“1234”法治密码,解锁了从“乱”到“治”、从“弱”到“强”的乡村善治新路径。
  一颗“核心”凝聚人心
  “村里无小事,家中无大事。”这句前任老支书的嘱托,现任村支书唐和平记了17年。自2007年接过村“两委”的重担,他便以“一肩挑”的担当,把“人心散”的排楼村,拧成了“一条心”的奋斗集体。70年村史,4任村支书的传承,不仅将责任的接续,更将党建引领的“根”越扎越深。
  为了建强党支部这个“战斗堡垒”,排楼村引回了大学毕业生、致富带头人,让村“两委”班子既有“文化味”,又有“致富招”。党员们跟着红色教育学初心,跟着外出参观拓思路,把“充电补钙”的收获,变成了服务群众的实招。1999年,没有上级资金支持,党员群众就自带工具、自发筹款,一砖一瓦建起村级办公阵地。如今,经过三次改造,100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里,“群众困难我来帮”投递箱、“连心热线”从不闲置,“点单、派单、接单、晒单”的闭环机制,让100余条群众诉求有了回音。王大伯家漏雨的屋顶修好了,李大姐家滞销的农产品有了销路,张叔的土地纠纷解开了......一件件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党员做给群众看,群众跟着努力干。”在唐和平这位“全省优秀党组织书记”的带动下,排楼村的党员们成了最贴心的“服务员”,村党支部成了最坚实的“主心骨”。如今走进排楼村,听到最多的话是“有困难找支部”,看到最暖的景是党员和群众一起扛锄头、话家常,一颗党建“核心”,就这样把散落的人心聚成了“一股绳”。
  两支“队伍”守护和谐
  “以前邻居为了一寸宅基地能吵上半个月,现在有了‘法律明白人’,几句话就能把理说清。”村民们口中的变化,始于2017年排楼村成立的“村民学法工作小组”。那时,村里年均调解纠纷30余起,土地、家庭矛盾像“拦路虎”,挡着乡村发展的路。如今,这支小组已演化成两支法治“守护者”队伍,让“纠纷多”变成了“和谐曲”。
  村级“人民普法员”队伍里,有文化、热心肠的农村党员、村民代表成了基层法治的“细胞”。万涛就是其中一员,从最初的普法宣传员,到如今能调解全村90%纠纷的“能手”,她总说:“普法不用讲大道理,把‘土地流转’‘婚姻家庭’的法律知识,变成农家院坝里的家常话,大家就懂了。”2021年,“人民普法员”转型为农村“法律明白人”,工作从单一普法延伸到民生监督、产业发展,法治的“触角”越伸越远。
  更让村民安心的,是村里的村务法治“专家团”。县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的业务骨干,还有专业律师,成了排楼村的“法治智囊”。村规民约制定前,专家团来审核把关,避免“土政策”越界;产业发展遇难题,法律顾问来出谋划策,确保每一步都合法合规;遇到复杂纠纷,“农村电子普法站”能远程连线律师,让当事人“口服心也服”。如今的排楼村,年均纠纷不超过5起,“遇事找法、用法维权”成了村民的共识,法治的阳光洒在了每一户农家的院坝里。
  “三治”融合绘靓乡居
  “我们的家我们管,我们的事我们议。”在排楼村,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日常。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笔,排楼村把“治理难”的旧貌,绘成了“文明美”的新画。
  自治是“领路”的笔。排楼村建起“1+N”自治体系,村党支部牵头,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组织齐发力。17年来的村民会议记录,一页页记着村里的大小事;“四议两公开”“三务公开”制度,让每一笔账目、每一项决策都晒在阳光下。为了整治滥办酒席的乱象,村民们一起商量,把“规范酒席、禁占耕地”写进村规民约,还编成48组288字的“三字经”——“婚丧简,不铺张;耕地护,守家邦”,村“两委”干部入户宣传,村歌里也唱着文明新风,如今的排楼村,再也没有巧立名目的酒席,乱占耕地的行为更是绝迹。
  法治是“铸魂”的墨。每周,“乡村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用方言播送“民间借贷”“劳动合同”的法律常识;每月,法律顾问都会来村里开课,用村民身边的案例“以案说法”;村委会里的“普法办公室”,随时能借阅法律文书,法治长廊里的“法律对联”“民法典立牌”,让法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德治是“强基”的色。排楼村深挖文化底蕴,把地名由来、家风家训刻进乡村记忆墙,让乡愁与祖训滋养人心;每年承办农民丰收节、葡萄采摘节;为80岁以上老人、脱贫户缴纳医疗保险;70岁以上老人聚在一起过重阳节,欢声笑语里满是归属感;村歌《美丽家乡王子塘》更是把环境卫生、乡风文明唱进心坎里。“美丽的王子塘,文明新风扬”的旋律,成了村民们最爱的“文明歌”。
   四股“合力”结出富果
  “春有樱桃夏有李,秋有葡萄冬有橘。”如今,走进排楼村,四季飘香的产业带里,藏着村民们“腰包鼓起来”的秘密。以“四个聚焦”为抓手,排楼村把“产业弱”的困境,变成了“致富果”满枝的丰收景。
  制度引导定方向。2012年,排楼村成立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财务监管制度》让合作社运转有章可循。“参股合作、本金保底、固定分红”的机制,让农户们吃下“定心丸”;“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思路,让小产业聚成了大气候。
  效益引路激活力。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入股15万元,19名群众跟着入股64万元,合作社有了“实体”,更有了“实力”。11年来,通过“示范带动、保底收购、奖励补助”,葡萄种植户从几户发展到170户,面积达500亩;金钱橘、樱桃产业跟进,合作社签协议保收购、发补贴助种植,让农户“安心种、放心卖”。截至目前,全村累计发放分红资金105万元,“不落一户、不掉一人”的承诺,变成了村民手中实实在在的红利。
  资源引进强底气。排楼村以州级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为契机,优化1330亩产业园区,打造千亩“果盘子”基地;引东西部协作、科研院校的人才和技术,建“产学研”转化基地,推广葡萄“四新技术”,让果子品质更好、品类更全;技术培训跟着产业走,产、加、销、旅一起抓,合作共赢的路越走越宽。
  品牌引领开新局。依托“中国小黄姜之乡”品牌,排楼村用80万元奖励资金建起王子塘洗姜场,年利润达20万元;创“王子牌”农特产品,提质生姜清洗线,建种植、清洗、运输一体的产业链;1300余亩经果林里,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0万元,线上销售额突破12.5万元。曾经的玉米地,变成了“金果园”;曾经的“资源”,变成了“资金”;曾经的产业园区,正朝着“景区”蜕变。
  从“三多”困境到“三治融合”,从“产业弱村”到“分红强村”,排楼村的每一步变化,都藏在“1234”的法治密码里。这密码里,有党建引领的“红”,有法治护航的“蓝”,有德治浸润的“暖”,更有产业赋能的“金”。如今的排楼村,不仅绘就了自己的善治图景,更像一盏灯,照亮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让人们看见:乡村的美好,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干群同心、法治护航下,一笔一划写成现实。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