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基层
第03版:综合
第04版:教育周刊
第05版:法院周刊
第06版:区域
第07版:区域
第08版:交安
标题导航
贵州法院:全面推广“两状”示范文本 以文书标准化助推审判规范化
“感谢法官,我们七十三名职工工资全额到账”
强制措施有力度 温情执行促和解
从硝烟驶向法治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硝烟驶向法治
——黔西南州两级法院守护“二十四道拐”的司法实践
■ 记者 杨情丽 通讯员 何微
山河不语,历史有痕。9月18日上午9时,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观景台上,一场以“寻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全媒体直播活动拉开帷幕。镜头之下,蜿蜒如龙的公路、肃穆的法官身影、深情的讲解员声音,共同织就了一幅历史与法治交汇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背后,是黔西南州两级法院长达数年、系统而坚韧的司法保护实践。
“二十四道拐”不是普通的公路。它始建于1927年,竣工于1936年,全长仅4公里,却以24道急弯、60度倾角、250米垂直高差,成为抗战时期连接国际援华物资通道的“咽喉要地”。每月1.5万吨物资经此运往前线,支撑起烽火连天的抗战后方。然而,这条“中国抗战生命线”曾一度湮没于历史迷雾。1945年,随军记者拍摄的照片被误标为“云南史迪威路”,直至2002年学者戈叔亚考证才确认其真实位置在贵州晴隆。2006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它入选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2015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公路是石头铺就的,但记忆是法治守护的。如今,这条路的保护已从物理修复走向司法护航。
在司法保护的第一线,刑事审判展现出“零容忍”态度。在直播中,普安县人民法院法官李畅君手持刑法条文,语气坚定地指出:“故意损毁文物,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她坦言,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维护不当是抗战遗址面临的三大威胁,而司法是遏制违法行为的关键防线。
“单打独斗保护不了文物。”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环资庭负责人强调。为此,法院与文物、公安、检察等部门构建“府院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联合执法、案件移送无缝衔接。2024年,黔西南州挂牌成立“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司法保护基地”,由法院、检察院、文旅局共同派驻人员,开展常态化巡查、普法、协调工作。基地成立半年内,联合开展专项巡查12次,制止违法施工3起,调解纠纷5件。全国人大代表李利评价:“法院不仅是裁判者,更是协同治理的推动者,这种‘司法前置’模式值得推广。”
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是司法工作的另一重使命。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的巡回审判点上,一名老人曾向法官提问:“法官,我家老房子是不是也算文物?”这样的场景正是黔西南州两级法院“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的生动体现。法院通过三种方式推动普法浸润:将庭审搬到文物周边村寨,以案释法;编制《文物保护典型案例汇编》,发放给乡镇干部、村民和游客;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讲述“二十四道拐”与法治故事。“以前觉得文物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保护公路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根。”当地村民在听完普法讲座后感慨道。
面对文物保护的专业性挑战,黔西南州两级法院正稳步推动审判人才专业化建设。“州中院会选拔法官参加全国文物司法保护培训,并聘请大学历史系教授作为专家顾问,参与案件咨询和证据认定。”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该院将探索“专家陪审员”制度,在重大文物案件中引入历史、建筑等领域专家参审,进一步提升司法保护的精准性与权威性。
80年前,“二十四道拐”在硝烟中托起民族的希望;80年后,它在法治的轨道上延续着历史的温度。黔西南州两级法院用司法实践诠释了“守护”的真意。正如直播中结尾那句铿锵的话语:“路会老去,但法治让记忆永恒。”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