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碧江区用短视频演绎破解传统普法困境——
普法IP形象“肥尧”实力“出圈”
  ■记者 姚强 冉龙飞
  “橘长,这盒月饼您可不能收!里面藏的不是莲蓉馅,是‘麻烦’啊!”镜头里,身着浅蓝色工装、身形圆润的“肥尧”急得直跺脚,一边用方言调侃,一边悄悄掀开月饼盒内衬——这段不到2分钟的短视频,上线3天就收获了8.6万人点赞,评论区里满是“笑着学会了拒绝贿赂”“原来法律知识能这么有意思”的留言。
  这是铜仁市碧江区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碧江融媒——肥尧尧”抖音账号的日常场景。从2021年初账号开通至今,这个以“不说空道理、不讲乏味条款”为宗旨的普法IP,用50余期短视频敲开了全民学法的大门,累计收获1亿+浏览量、822.9万点赞,更凭《肥尧升职记之民法典宣传短剧:夫妻共同财产》斩获贵州省“网络普法看贵州”创意奖,成为全国网信系统网络普法优秀案例。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碧江区破解传统普法困境的一次大胆尝试。
  “职场小白”肥尧的诞生
  “以前我们在社区摆展台、发手册,半天下来能留住的年轻人没几个。”回忆起2020年的普法工作,碧江区一名普法工作者说。
  彼时的碧江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年轻人涌入城区,居民结构从“熟人社会”转向“年轻化、多元化”,但普法方式仍停留在“拉横幅、开讲座”的传统模式——手册发出去不少,真正看进去的人寥寥无几;讲座场场爆满,散场后能记住的法条没几条。
  “年轻人刷短视频的时间比较多,我们能不能把法律知识‘装’进手机里?”在一次工作会议上,这个想法被提了出来。碧江区融媒体团队调研发现,当时主流短视频平台上的普法内容,要么是律师对着镜头念法条,要么是生硬的案例讲解,趣味性不足。“要做就做不一样的,让观众主动追更,而不是被动接受。”基于这个思路,“碧江融媒——肥尧尧”账号的雏形逐渐清晰。
  “IP形象是账号的灵魂,必须让观众第一眼就有好感。”团队成员围绕“如何打造亲民形象”展开了激烈讨论。有人提议走“精英路线”,让演员穿西装、讲专业术语;也有人觉得应贴近生活,用普通人的视角讲法律。最终,“接地气”的方案被采纳——主角要像身边的同事、邻居,有缺点、有笑点,甚至会犯小错误。
  “肥尧”这个角色就这样诞生了: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时刻为领导鞍前马后,却屡屡坏领导好事的“职场小白”,经常因为“想升职”闹出笑话。“我们不想把她塑造成‘完美普法者’,反而要突出她的‘不完美’。”编导解释道,比如在“肥尧升职记”系列里,肥尧为了给“橘长”留好印象,主动帮领导整理文件,却意外发现了“违规报销单”;想请领导吃饭拉近关系,又误打误撞撞破了“收礼现场”。这些“糗事”让观众觉得“她和我们一样”,进而愿意听她讲法律知识。
  为了让语言风格更贴近受众,团队还专门收集了碧江本地的常用俗语、口头禅,融入台词中。“比如‘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用方言说出来既亲切,又能点出‘受贿违法’的核心。”同时,考虑到外地观众的理解,团队会在方言表述后,用普通话补充关键信息,既保留地域特色,又不影响传播广度。
   把法条演成“生活剧”
  “法律条文是严肃的,但传播方式可以很有趣。”这是“肥尧”团队始终坚持的理念。为了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他们把枯燥的法条拆解成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小故事,用剧情演绎代替说教。
  2023年中秋节前夕,碧江区融媒体团队围绕“廉洁过节”策划了《廉洁月饼》短视频。剧情里,有人给“橘长”送月饼,肥尧发现月饼盒异常沉重,便以“帮领导尝味道”为借口,悄悄打开盒子——里面除了月饼,还有一沓用信封装着的现金。“橘长,您这月饼‘馅’太贵重了,咱们可不能‘咽’下去!”肥尧一边用夸张的表情调侃,一边拿出监察法相关条款,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受贿的法律后果”。视频里,“橘长”从一开始的“心动”到后来的“醒悟”,再到主动拒绝贿赂,整个过程既充满戏剧性,又把法律知识讲得明明白白。视频上线后,不仅获得了11.4万人点赞,还被不少单位转发作为廉洁教育素材。
  除了“廉洁主题”,团队还紧扣时事热点和群众关切策划内容。春节前,针对电信诈骗高发的情况,他们拍摄了《肥尧防骗记》,演绎“冒充客服退款”“虚假红包链接”等常见骗局,教观众如何识别;升学季,聚焦“违规操办酒席”问题,通过肥尧劝阻同事“办升学宴收礼金”的剧情,解读“违规吃喝”的相关规定;清明期间,又以“森林防火”为主题,用“肥尧上山祭祖差点引发火灾”的小故事,普及森林法的相关条款。
  “我们的选题会每周开一次,每个人都要带‘群众关心的问题’来。”团队成员介绍,法律专业人士会从“法条适用性”角度把关,记者负责挖掘本地真实案例,编导则琢磨如何把案例变成“有笑点、有看点”的剧情。这种“三方协作”的模式,让每一条视频都既专业又有趣。
  数据驱动的“精准普法”
  “做短视频不能凭感觉,要靠数据说话。”账号运营负责人打开抖音后台,展示着一组组数据:用户画像显示,25-40岁女性占比达62%;互动率最高的内容集中在“婚姻家庭”“财产分割”“劳动纠纷”等领域;“肥尧升职记”系列的播放完成率比其他内容高出30%。
  这些数据成为碧江区融媒体团队调整内容策略的重要依据。发现女性用户占比高后,团队立刻策划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系列,拍摄了《夫妻共同财产怎么分》《彩礼能要回来吗》等视频,用肥尧帮邻居解决家庭纠纷的剧情,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其中《夫妻共同财产怎么分》单条视频点赞量达9.8万,评论区里不少女性观众留言“终于搞懂了婚前财产和婚后财产的区别”。
  针对“肥尧升职记”系列受欢迎的情况,团队还拓展了IP衍生内容,推出“肥尧当志愿者”“肥尧帮企业维权”等支线剧情,形成内容矩阵。“比如我们和市场监管局合作,拍摄了《肥尧帮个体户讨说法》,演绎个体户遇到‘霸王条款’如何维权,既宣传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又展现了部门的服务职能。”这种“剧情+职能”的模式,让普法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从“线上火”到“线下热”
  “单个平台的影响力有限,要形成‘全网覆盖、线上线下联动’的格局。”基于这个考虑,碧江区融媒体团队在运营抖音主账号的同时,同步在微信视频号、快手、微博等平台开设了“肥尧尧”账号,并根据各平台特性调整内容形式。
  微信视频号的用户更倾向于观看完整剧情,团队就把短视频扩展成3-5分钟的“迷你剧”,增加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让故事更完整;快手平台的用户喜欢“接地气”的内容,团队就强化方言特色,加入更多本地元素,比如在视频里出现碧江的地标建筑、特色美食;微博则侧重“话题互动”,发起“#肥尧教你避坑#”“#法律知识小测试#”等话题,吸引用户参与讨论。
  线上热度还带动了线下普法活动。团队与区司法局、法院、检察院合作,把热门短视频改编成“普法情景剧”,走进企业、学校、社区演出。在“普法进校园”活动中,肥尧的扮演者带着学生们演绎“遭遇校园欺凌如何维权”的剧情,学生们一边看一边讨论,结束后还主动索要“肥尧表情包”作为纪念。“以前讲防范校园欺凌,学生们都低着头不说话,现在通过剧情演绎,他们愿意主动提问,效果完全不一样。”碧江区教育局的工作人员感慨道。
  此外,团队还把短视频内容整理成“普法手册”“漫画读本”,在社区服务中心、政务大厅等场所发放,方便不爱看视频的群众学习。“有位老奶奶专门来要手册,说她孙子喜欢看肥尧的视频,她想跟着学,以后帮邻居解答法律问题。”这种“线上线下互补”的模式,让普法覆盖到了更多人群。
  如今,“肥尧”已经成为碧江区普法工作的“金字招牌”,粉丝数量突破35.8万,不少外地网友留言“希望我们当地也有这样的普法账号”。“从一开始的‘试试看’,到现在成为全国优秀案例,我们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团队负责人说,未来他们还会继续创新,让“肥尧”走进更多生活场景,用更有趣的方式传递法治理念,真正让法治观念入脑入心。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