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万一富:用心用情解民忧
  ■记者 姚强
  在玉屏自治县朱家场镇前光村,该村综治主任、专职调解员万一富被村民亲切地称作“老万”。因处事公平公正又饱含人文关怀,他总能让“硝烟弥漫”的矛盾纠纷“偃旗息鼓”。
  2023年,万一富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村民们纷纷点赞:“老万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把“小事”当“大事”
  前光村的清晨,常常能看到万一富挎着帆布包在村道上转悠的身影。他的包里装着笔记本、调解登记表,还有一本被翻得卷边的人民调解法。“村里的事,大多是‘针头线脑’的纠纷,但处理不好,就可能变成‘火药桶’。”万一富说。
  2022年12月刚担任调解员时,万一富遇上的第一起纠纷就很棘手:两户村民因宅基地边界问题吵了半年,从口角矛盾升级到差点动手。他没急着下结论,而是连续3天待在村里,白天带着卷尺去现场丈量,晚上分别到两户村民家里拉家常。“咱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邻居,为这几寸地伤了和气,值当吗?”他先给双方递上热茶,再翻开村里的老宅基地台账,一笔笔算清边界,又讲起村民祖辈互帮互助的旧事。最终,村民握着他的手说:“万主任说得在理,咱听你的!”
  这样的场景,在一年多里上演了40余次。小到鸡鸭误食庄稼的赔偿,大到土地流转的合同争议,万一富从不推诿。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王家婆媳因带娃方式闹别扭”“李家玉米被邻家牛啃了半亩”……每一条后面都记着调解过程和结果。“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靠着这份较真,前光村近一年来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历史遗留的3起纠纷也在他的耐心调解下逐步化解,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用“真心”换“民心”
  “调解不是‘和稀泥’,得让人心服口服。”这是万一富的调解信条。要做到这一点,他有个“笨办法”:和村民“打成一片”。
  农闲时,万一富会搬个小马扎坐在村口大树下,听老人们讲村里的老规矩;傍晚时分,他常去村民家里串门,看谁家在做饭就凑过去搭把手,顺便聊聊家长里短。时间久了,村民们有啥心事都愿意找他说:“万主任,我家孩子打工工钱没拿到,您给出出主意。”“万哥,我和媳妇拌嘴了,您帮劝劝。”……
  去年夏天,村里种粮大户和租地农户因旱季灌溉用水起了争执。万一富没在村委会开调解会,而是直接把双方拉到田埂上。“大家看,这水渠是共用的,缺水时更得互相帮衬。”他蹲在田边画示意图,算清每亩地的用水量,又联系镇里农技员指导节水灌溉技术。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大户出设备,农户出人力,轮流灌溉。
  “万主任懂咱农民的难处,他说的话,咱信!”租地农户的一句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练就调解“真功夫”
  “调解得讲法、讲理,更得讲情,但法是底线。”万一富深知,没有过硬的法律知识,调解就站不住脚。他把闲暇时间都用来“充电”:白天向朱家场司法所的工作人员请教,晚上在家对着网课学民法典,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法条解读和案例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万一富总结出了自己的“调解经”:“四心四勤”是准则——真心排忧、公心待人、热心投入、耐心化解,勤跑腿调查、勤沟通解答、勤记录取证、勤分析处理;“五种调语”是技巧——说安心话稳情绪、说风趣话融气氛、说圆场话找台阶、说劝和话拉距离、说希望话鼓干劲;“五种方法”是策略——冷却降温避免激化、褒扬激励唤醒善意、证据展示明辨是非、换位思考体谅难处、模糊处理留有余地。
  有一次,前光村有两兄弟因遗产分割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扬言要打官司。万一富先让两人冷静一周,再带着继承法上门,一条条讲解法律规定,又说起兄弟俩互相扶持的往事。“法律讲规矩,兄弟讲情分,咱不能让钱伤了血脉情。”最终,兄弟俩握手言和,还特意给万一富送来了一面“公正调解暖人心”的锦旗。
  “调解纠纷,我们就相信老万!”如今在前光村,这句话成了村民们的共识。面对“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荣誉,万一富朴实地说:“我就是个村里的调解员,干的都是分内事。村民信我,我就得多跑腿、多用心,让村里更太平,大家日子过得更舒心。”
  如今,前光村的村道更整洁了,邻里间的笑声更多了。万一富依旧每天挎着帆布包在村里转悠,笔记本上又记下了新的村民诉求。那本卷边的调解手册里写满的不仅是法条和案例,还是一位基层调解员对“为民解难”的坚守。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