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到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开展立法调研工作。 ■记者 张光平
2015年,地方立法权迎来历史性下放,安顺市成为贵州首批“试笔”城市之一。10年耕耘,12部地方性法规相继诞生,如同12道闪亮的法治印记,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镌刻下这座城市成长的年轮,也见证着安顺市人大常委会在法治轨道上筚路蓝缕的每一个脚印。
党心民意同频共振
每一把雕刻刀的起落,都先经过党委精心“绘底稿”。在立法过程中,立法规划、重大制度以及分歧条款等关键内容,必须提交市委常委会严格把关,确保立法方向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与此同时,法规的制定直通基层联系点,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息中,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探寻立法的初衷与答案。
原虹山湖广场舞噪声扰民问题,成为《安顺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中降噪条款的重要切入点;部分村民“无宅基地、无房户”的焦虑,直接催生了《安顺市村寨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为群众的安居梦铺就法治之路;解决“通组公路”常年失养的问题,则让《安顺市农村公路条例》把财政补助明确写进法条,确保乡村道路养护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正是顶层设计与基层声音的深度融合,精准淬炼出法律的刀锋,真正做到符合党心、顺应民意。
小切口见大成效
法规无需追求“鸿篇巨制”,更需以“小切口”破题。《安顺市虹山湖公园管理条例》率先为一座湖设立“水质在线监测”的法定义务。在此之前,虹山湖曾是“臭水堰”,水质污染严重,周边环境脏乱差。该条例实施后,通过严格的水质监测和管理措施,虹山湖的水质得到了显著改善,周边环境也焕然一新,成功晋级国家4A级景区,年游客量翻了两番,成为安顺旅游的新亮点。
《安顺市亚鲁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一部无文字的苗族史诗建立了财政专户和传承档案,这部苗族史诗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该条例的实施,让这部文化瑰宝从歌师的喉咙移入了制度的保险箱,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顺市农村公路条例》把“组道日常养护及灾害性损害等养护工程所需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给予保障”写进法律。在此之前,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养护不到位,许多乡村道路破损严重,影响村民的出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该条例的实施,为乡村道路养护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让乡村道路拥有充实的资金保障,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个湖、一部英雄史诗、一条路,法规落笔处,是为城市发展沉疴破题,亦为未来新篇开局。
生态与文脉交融共生
山、水、田、寨是安顺最宝贵的资源。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安顺的地方性法规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顺市城镇绿化条例》创设了“山体医生”制度,为每座受伤山体建档立卡。该条例实施后,通过专业的“山体医生”对受伤山体进行诊断和治疗,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城区石漠化面积在5年内缩减了4成,山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安顺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要求新建小区先“吸水”后“排水”,让雨水在城市内部完成自然循环。这一规定改变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安顺市村寨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把宅基地审批权整体下放乡镇,农户办证时间从30日压至7日。这一举措简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农户办理宅基地相关手续。法治既守护了绿水青山,也拥抱了田园乡愁。
构筑旅游业法治新引擎
蓬勃的产业离不开稳固的法治根基。当“21℃的城市”成为安顺响亮的城市IP,今年2月19日,安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正式审议通过《安顺市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N”立法规划(2025-2030年)》,明确要围绕安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已颁布实施的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基础之上,再制定20部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同时将10部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纳入立法调研,逐步构建比较完整、具有安顺特色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N”立法体系。
在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下,安顺的旅游产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积极迈向法治护航下宜居宜游的一流旅游城市。
当法规与山风一起吹拂,与瀑水一起流淌,法治便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成为这座城市可感可触的生态、最柔软也最坚硬的底气。下一道法治印记将落向何处?答案写在群山的回声里,写在继续向上攀登的立法路上,也写在建设一流旅游城市的征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