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六枝河保护条例实施情况。 ■通讯员 赵坤
7月20日上午7时30分,“2025六盘水马拉松”鸣枪开跑,来自全球3.2万名选手,在盛夏习习凉风和绿水青山中展开角逐。作为中国夏季马拉松的标杆赛事,“六马”已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中国凉都”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也是六盘水市获得地方立法权的第10个年头。10届马拉松,10年立法路。“两个10年”记录着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深化生态环保制度供给,以法治力量护佑绿水青山的坚实步履。
持续筑牢生态环保法规“四梁八柱”
水城河是六盘水市的“母亲河”,全长36.2公里,流经市区约20公里,承担着城市防洪、排涝、景观的功能。近年来,六盘水市坚持系统施治,先后启动两期河道建设治理工程,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目标。
为巩固提升水城河景观,六盘水市人大2017年6月颁布实施的《六盘水市水城河保护条例》,从河道保护与管理、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滨河绿地的保护与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规定,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为加强水城河保护和管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饮用水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为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的期盼,2021年5月启动实施的《六盘水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了分类、分级保护原则,着力解决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范围不清、部门职责不清和经费保障不力等突出问题。执法检查结果显示,自条例实施以来,水务部门依法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全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山多而秀美,由于城市扩张、开山炸石、开荒种地等原因,部分山体“伤痕”累累。《六盘水市城市山体保护条例》坚持分级分类保护原则,并明确修复责任主体。条例实施以来,六盘水市已停止在中心城区范围内新批准开设露天开采采矿权,对保留矿山全面进行绿色化改造,“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新常态。
注重生态环保立法的系统性、协同性,是六盘水市地方立法的一大特点。“经过10年的努力,六盘水市初步构建涵盖河流与山川、地面与大气、城市与农村的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委负责人说。
更好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韭菜坪景区地处六盘水市和毕节市交界处,有“贵州屋脊”之称。由于景区地处六盘水、毕节两市交界处,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资源保护不到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影响游客体验感和景区可持续发展。
握指才能成拳,合力方能致远。六盘水、毕节两市按照“统一条例名称、统一审议进度、统一施行时间”的原则,出台《关于加强韭菜坪景区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六盘水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毕节市韭菜坪景区保护条例》,有效破解了“一山两治”难题。
“区域协同立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保持核心条款的一致性,这既是法制统一的要求,也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盛夏的乌蒙大草原景区天辽地阔,碧野万顷,繁花似锦。近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游客大量涌入,景区草层厚度和覆盖度降低,部分区域出现沙化、土壤裸露情况。在六盘水市县两级专班的共同努力下,《六盘水市乌蒙大草原景区保护条例》应运而生。
针对景区是否禁牧的问题,立法专班3次深入景区,通过入户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使条款既符合上位法规定,又要充分考虑景区群众关切,找到景区开发保护与群众利益的平衡点。
推动践行绿色环保生活新方式
2022年1月10日,《六盘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经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实施。《六盘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聚焦公民个人行为,将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作为重要内容,并设置法律责任专章,让倡导性规范“长出牙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六盘水市生活垃圾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群众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概念不清、准确率低的情况较为普遍。
2022年10月14日批准通过的《六盘水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最大亮点,是推行垃圾分类引导员制度,对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宣传、引导和劝导,以刚性约束促进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六盘水是一个煤炭资源城市,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既是法律赋予地方立法权限划定的重点,也是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抓好新修订的立法法的落实,推动生态环保立法持续“上新”,持续擦亮“中国凉都”名片,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六盘水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