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刘近臣:用脚步量民情 用实干赢民心
  ■记者 任莉 通讯员 蒋芸
  “小朋友,不要下水游泳啊,危险!”暑假期间,为了防止学生下河游泳,刘近臣常与驻村干部在村旁边的马别河巡查“游荡”。
  “只要看到小娃娃们在河边玩,我们都要把他们喊离开为止。”与初来驻村时“不知道干什么”不同,如今的刘近臣,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开展防溺水、防地质灾害、保护未成年人宣传、走访群众收集民意……每天,他的驻村工作都排得满满的。
  “00后”的刘近臣,是黔西南州普安县人民检察院五级检察官助理。两年前,怀揣着组织的信任和嘱托,他来到普安县楼下镇偏坡村开启驻村工作。
  “怎么开展驻村工作啊?”尽管早已了解驻村工作者相关工作情况,但当他正式在村里住下来时,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
  “只有走进群众家里,才能走进群众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想起院领导送自己来驻村时的叮嘱,刘近臣迅速调整好心态,开始走村串户,挨个敲开所负责网格的村民家的门。
  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地,随着走访见面次数增多,加上定期组织群众宣讲政策等,刘近臣在一次次与村民面对面拉家常中摸清了村情民意,村民也慢慢接受了这位“年轻检察官”,如今有事都会主动找他。
  村民段大爷与刘大爷两家宅基地中间原以一条水沟为界,后因两家人常年外出务工,水沟干涸被泥土覆盖,分界线逐渐模糊。后来,段大爷打算在门口建房用于养殖,刘大爷认为对方占用了自家宅基地,双方为此争执不下,还差点动起手来。
  “小刘啊,你来帮我们评判下。”接到段大爷电话,刘近臣当即联合村支两委成员到现场查看,并邀请村中老人追溯历史分界。在厘清界限的同时,刘近臣敏锐察觉矛盾根源是积怨导致的“面子问题”。于是,他逐户耐心劝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成两家握手言和。
  “没想到小伙子年纪轻轻,处事却有条有理,不错!”成功化解该起邻里宅基地纠纷后,村民对刘近臣更加认可了。
  2024年7月,连日大雨冲垮了村民王大姐家耕地,地里庄稼受损严重。
  “小刘啊,我家苞谷地都被大雨冲走了,今年白种了。你看有什么政策可以贴补点损失啊?”一筹莫展的王大姐,想起刘近臣平时宣传的一些助农政策,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拨通了他的电话进行求助。
  “王姐,你别急,我这就来看看什么情况。”挂掉电话,刘近臣当即赶往现场核实灾情,仔细查看庄稼损失程度。看着王大姐焦急的神情,他暗下决心要尽快解决这桩“心头事”。
  通过与民政部门反复沟通协调,最终,他成功为王大姐争取到900多元的灾害补助,有效缓解了王大姐因灾害造成的经济压力。
  “谢谢你!小刘,没想到我们种庄稼受到天灾,政府都有补助。钱虽不多,但心里感到很温暖。”王大姐坦言,之前种庄稼遇到类似情况,基本都是自认倒霉,从未想到政府还有补助金。
  自从和村民熟络起来后,除了经常接到村民主动打来的求助电话,刘近臣还将走村串巷时看到不利群众生活生产的事看在心里、记在心上,并下决心解决。
  偏坡村主干道因常年雨水冲刷和车辆碾压出现塌陷,坑坑洼洼,下雨天脚根本没法落地,给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于是,刘近臣与村支两委一道,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汇报,同时对接社会爱心人士,多方协调资源。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他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对塌陷路面进行全面修复,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困境。
  此外,召开院坝会听取村民对村集体发展的意见建议、主动牵头调解村民反映的矛盾纠纷、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申请临时救助、为十余户脱贫户争取到产业奖补资金激发农户养殖积极性、召开群众会宣传防溺水防诈骗防火灾知识、组织村民开展“两清两改两治理”专项行动……
  驻村以来,刘近臣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件件为民的实事,赢得了村民信任,收获了村民认可。
  “前两天村里的景大爷过生日,打电话告诉我煮了一桌好菜,叫我去他家吃饭。我虽然婉拒了没去吃,但心里可高兴了!”了解刘近臣驻村故事后,当记者问及驻村有哪些收获时,他向记者分享了这件小事。
  “驻村工作还在继续,我也将继续扎根村里,尽可能地为村民们多办一些实事,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踏实前行。”采访末尾,刘近臣用坚定的语气对记者说。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