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让清香“绿叶”变致富“金叶”的司法力量
沿河自治县人民法院联合该县检察院在中寨镇设立“白叶一号”茶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

  ■ 记者 罗翔
  在黔东北的武陵山区腹地,沿河自治县的群峰间藏着一抹抹苍劲的绿意——那是树龄数百年的古茶树。如今,这些曾在岁月中沉默生长的古茶树,在司法力量的守护下,正将清香绿叶化作富民强村的“金叶”,让千年茶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沿河自治县境内的古茶树群落,是贵州现存最古老的茶树资源之一。但几年前,这些“活化石”却面临着生存危机:有人为扩种新茶肆意砍伐古茶树,有人盗采古树鲜叶牟利,还有企业在开发茶园时无视古树生长环境……看着被拦腰截断的茶树桩,当地茶农心疼得直掉泪——那不仅是一棵树,更是祖辈传下来的“聚宝盆”。
  司法力量的介入,为古茶树筑起了第一道防线。2024年8月29日,沿河自治县人民法院联合该县检察院在中寨镇设立“白叶一号”茶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相关要求,全力护好这片“绿叶子”。
  古茶树带来的不仅是茶香,还有产业链上的利益纠葛。
  随着茶产业升温,承包权纠纷、鲜叶收购矛盾、商标侵权等问题逐渐凸显。在中寨镇,两户村民因一棵千年古茶树的承包权争执了三年,从口角之争闹到差点动手,原本和睦的邻里成了“冤家”。村里调解员得知后,带着《农村土地承包法》和村里的老族谱上山了。调解员没有急于评判,而是先请两户人家回忆小时候跟着祖辈采茶的情景,再翻开族谱讲述这棵树与两家人的渊源。“古树是全村人的财富,吵到最后伤了和气,也断了财路。”调解员的话像一杯浓茶,让两家人陷入沉思。最终,在调解员的见证下,两户人家达成协议:共同管护古茶树,采摘的鲜叶由村合作社统一收购,收益平分。如今,每到采茶季,两家人会一起背着竹篓上山,欢声笑语混着茶香飘满山谷。
  司法的守护,不止于惩戒与调解,更在于让法治精神融入种茶、采茶、制茶的每个环节。在沿河自治县的茶园里,常常能看到法官、检察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身影——他们不是来办案,而是来给茶农们上“法治茶课”:“咱们的古树茶有特色,但得注册自己的商标,不然别人仿冒了都没法说理。”
  如今的沿河,依托司法保护的古茶树,发展出多家茶叶合作社,带动更多农户发展,年均增收万元以上。古老的茶树在法治阳光的照耀下,正结出越来越饱满的“金叶子”。
  从守护古树的司法亮剑,到化解纠纷的耐心调解,再到赋能产业的法治指引,沿河自治县的司法力量正让千年茶香焕发新生。在这片充满茶香的土地上,法治与富民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