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河在云贵高原的怀抱中蜿蜒流淌。通讯员 袁龙 摄(贵州图片库 发)
荔波县人民法院召开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新闻发布会。
岑巩县公安局民警在下溪水库开展库区生态安全巡查。 ■ 记者 罗翔
20年风雨兼程,“两山”理念的种子在黔贵大地生根发芽,长成了遮天蔽日的生态巨树。
在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的征程中,贵州政法系统积极探索,以创新举措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通过执法司法提效、法治信用推动、司法护航可持续发展三重密码,让贵州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上迈出坚实步伐。
执法司法提效 让生态修复如春风拂柳
当第一缕晨光掠过荔波的喀斯特峰丛,“蓝丝绒”司法保护基地的金毛狗蕨正舒展着新叶。这株曾被非法采挖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如今在荔波县人民法院与生态部门编织的“案件+保护点+监测点”防护网里安然生长。
在贵州的群山之间,一场场守护生态的专项行动正雷霆展开。“昆仑”专项行动的号角吹响,“利剑2021-2025”的锋芒直指各类生态犯罪。贵州公安机关如同生态卫士,深入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的一线,向盗采矿产资源的黑手亮剑,对“洗洞”“洗坡”盗采金矿的恶行说不。5000多起涉生态环境刑事案件的侦破,不仅是一组震撼的数字,更是对违法者的有力震慑,为贵州的生态安全筑牢铜墙铁壁。
在执法过程中,贵州公安机关注重提升效率,降低执法成本与社会成本。如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创新建立“大生态警务”161模式,州、县市(新区)、乡镇三级联动的生态警务机制高效运转,“绿水”“护林”“净土”“治气”“食安”“药安”六项行动齐头并进,大大提高了执法效能,降低了治理成本。
贵州法院系统不断探索高效的司法裁判机制,推动生态审判全面融入基层治理网络。2022年以来,全省法院共审理环境资源案件12000余件,补植复绿130万株,增殖放流750万尾,建成生态修复基地64个。通过这种方式,既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又避免传统司法中单纯惩罚性措施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过大冲击,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助力企业降本增收,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法治信用推动 让资本活水似清泉润田
在剑河县的一片杉树林里,阳光透过枝叶在碳汇监测仪上跳跃。2024年初,这里因一起盗伐林木案成为林业碳汇修复试点。被告人杨某盗伐12株杉木后,在政法机关引导下,以认购50吨林业碳汇的方式替代修复。这些碳汇来自附近林场的200亩杉树林,林场通过出售碳汇获得12万元收益,又投入到古树保护中。如今这片杉树林不仅长得愈发挺拔,更成了当地“碳汇银行”的示范点,村民们说:“树能吸碳,碳能换钱,司法让砍树的亏了本,种树的得了利。”
法治信用体系的建设为绿色产业发展引入资本活水。近年来,贵州政法系统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业生态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将企业在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表现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信用良好的企业,在信贷、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吸引资本向绿色产业集聚。
以林业碳汇为例,2023年12月,省林业局与省法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国家林草局贵阳专员办共同印发《关于在破坏森林资源案件中开展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认购林业碳汇的意见(试行)》,贵州成为全国首个将自愿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森林生态环境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生态修复执行难等问题,还盘活了森林生态资源。
通过建立林业碳汇交易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来履行生态修复责任。同时,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企业也能通过出售碳汇获得经济收益,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到林业碳汇等绿色产业中。
在金融领域,贵州政法系统协同金融监管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以企业生态信用为重要依据,为绿色产业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绿色债券等金融支持。对于信用良好的绿色企业,简化贷款审批流程,降低融资成本,促进资本与绿色产业的深度融合,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动力,实现以法治信用推动资本赋能绿色产业,拓宽“两山”理念转化的资本通道。
司法护航发展 让产业生态若江河共舞
赤水河是贵州的“母亲河”,更是酱香型白酒的血脉。当仁怀市部分企业无证排污的暗涌悄然威胁着河水的清澈,贵州检察机关针通过行政公益诉讼,推动100多家酒企改造升级并依法取得排污许可,既保护了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又促使酒企迈向绿色发展道路。
2023年,习水县人民检察院联合习水县人民法院设立“红缨子糯高粱(贵州习水)司法保护基地”,从源头上保障白酒产业关键原料品质,助力产业稳定发展。白酒产业发展带动了从高粱种植到白酒酿造全产业链就业,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增加家庭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繁荣,实现了生态保护下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打通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产业通道。
司法护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贵州法院系统立足审判职能,积极服务绿色产业发展。在涉及绿色产业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案件审理中,秉持公正高效原则,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针对跨区域生态保护难题,贵州法院系统积极推动流域共治。遵义中院、毕节中院、黔南中院与四川泸州、云南昭通、广西河池等地法院联动,形成五类环境犯罪量刑协同机制。通过跨区域司法协作,打破行政区域壁垒,共同守护流域生态安全,为流域内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生态基础。
如今,贵州的山,因司法护航而更青;贵州的水,因法治保障而更绿。贵州政法系统以执法司法提效、法治信用推动、司法护航可持续发展为三重密码,打开了“两山”理念转化的大门。
未来,贵州政法系统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以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为贵州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提供坚实保障,让绿色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让法治红利惠及万千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