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从专业审判到多元共治的护绿实践
古树名木保护普法活动现场。

  ■ 通讯员 黄家权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黎平县人民法院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司法之力守护绿色家园,用创新实践绘就生态法治新画卷。
  “没想到出售画眉鸟也会触犯法律,我一定改过自新!”在黎平县人民法院的庭审现场,一起贩卖野生二级保护动物画眉鸟案件的当事人发出感慨。当天,40余名社区干部、护林员、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旁听,生动的法治课让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自2017年起,黎平县人民法院承担起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一审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重任,通过组建专业审判团队、完善制度体系、强化业务培训。截至目前,已依法审理滥伐、盗伐林木等各类环境资源案件763件,以司法利剑严惩破坏生态行为。
  司法守护生态,既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2024年盛夏,为化解一起山林流转侵权纠纷,黎平县人民法院环境资源保护法庭的法官联合榕江县林业局等单位工作人员,顶着酷暑实地勘界,最终促成矛盾圆满解决。在肇兴侗寨,黎平县人民法院创新建立“多元共治”模式。由肇兴镇政府牵头,联合文旅、住建、市监等部门,要求经营主体必须到法院传统村落法官工作站接受普法教育,实现纠纷源头预防。同时,法院积极联动检察、公安、环保等部门,先后开展12次联合专项行动;与文旅、住建等部门联合执法12次,拆除违建23处。通过审理公益诉讼案件,开展5次增殖放流活动,落实生态碳汇补偿,建成11个补植复绿基地,复绿补植面积达3127公顷。此外,还设立“黎平茶”司法保护基地,发布《古茶树司法保护令》,为生态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鼓楼坪上,法槌敲响。在肇兴镇纪堂村,黎平县人民法院将一起破坏传统村落保护案件的庭审现场搬到了侗族鼓楼前。当地100余名群众现场旁听,法官结合案情开展普法宣讲,真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黎平县人民法院充分利用侗寨鼓楼这一传统公共空间,创新“鼓楼+巡回审理+普法”模式。将典型案件搬到案发地和重点区域公开审理,组织群众旁听;在传统村落设立法官工作站,定期开展法律宣传,协助完善村规民约。同时,通过发布《环境司法保护绿皮书》、新媒体平台直播、推送典型案例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生态法治宣传格局。
  从专业审判到多元共治,黎平县人民法院正以司法担当守护绿水青山,用法治力量护航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司法智慧和力量。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