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数字报首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基层
第04版:国内
第05版:国际
第06版:理论
第07版:人大周刊
第08版:人大周刊
标题导航
产业大发展 “鲤鱼”自然肥
玉屏平溪街道康华社区代表联络站:绘就社区治理新画卷
杨仕明:老兵归来
毕节:提高执法效能 改善人居环境
版面概览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首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末版
发布日期:
文章标题
文章内容
文章作者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仕明:老兵归来
■ 记者 张光平
“当过兵的人,骨头里永远有根钢钉。”在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兴合村,村民们总这样说他们的“兵支书”杨仕明。20年前,他脱下军装,把“豆腐块”的严谨和“五公里越野”的韧劲带回了大山深处;如今,他以人大代表的身份,让“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在大山深处开出了千亩蜂糖李的“致富花”。
迷彩底色:军营淬炼的“钢钉精神”
2004年,杨仕明退伍回乡时,兴合村还是“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脚泥”的穷山沟。他把部队叠被子的“强迫症”用在了村容整治上——带领党员突击队,3个月清理河道垃圾20余吨;把战术训练的“协同意识”变成了修路大会战——寒冬腊月,他裹着军大衣在工地守通宵,“当年站岗能扛冻,今天修路更能扛!”
军旅生涯教会他的,不仅是纪律。深夜替战友站岗时,他读懂了“责任”的重量;泥潭里匍匐前进时,他明白了“集体”的力量。这些记忆后来都变成了兴合村的“振兴密码”——2021年当选镇人大代表后,他第一时间把“修建产业路”的建议带到紫云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不能让村民的蜂糖李烂在山上,就像当年不能丢下一个战友一样!”
戎装担当:人大代表的“兵式履职”
“人民选我当代表,不是让我举手的,是让我扛事的!”杨仕明每月雷打不动走访10户以上村民,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李老汉家蜂糖李需要滴灌管”“三组留守未成年人周末缺辅导老师”……2022年,他抓住村民反映的产业路“最后一公里”问题,带着测绘图跑交通、跑财政,争取到800万元硬化项目。通车那天,70岁的布依族老人罗应良用不太熟练的汉语感慨道:“杨代表的路,比自家堂屋还干净!”
当代表不仅要“跑项目”,更要“跑心”。杨仕明把部队“饭前一支歌”的传统改成了“院坝会”,用布依族、汉语双语讲解医保政策,“像当年班长教叠被子,一遍不会就两遍,直到听懂为止。”
产业蝶变:蜂糖李开出“致富花”
兴合村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的低热河谷,平均海拔870米,光照时间长,无霜期达320天以上,土壤以潮泥土、黄壤土和沙壤土为主。2012年,杨仕明带着村里老党员、少部分种植户到镇宁自治县六马镇取经,学习蜂糖李种植技术。
“为了打消群众顾虑,我自家就带头栽了50亩。”杨仕明回忆说道,三年后,蜂糖李挂果丰收,市场价卖到30元每斤,亩产值超过1万元,点燃村民致富的希望。
2017年初,杨仕明当选兴合村新一任党支部书记,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他带领村民扩大蜂糖李种植规模,当年,全村蜂糖李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省、市、县、乡镇四级农技专家助力,手把手传授剪枝、压枝、拉枝、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如今,全村95%的村民参与种植蜂糖李,总面积达15000余亩,挂果面积达12000亩。
“亩产700斤,按均价15元每斤计算,总产值达1.26亿元。”杨仕明介绍,在去年,兴合村就已成为火花镇第一个产值破亿的村,人均年收入更是突破两万元。
初心如炬:自己永远是人民的兵
2023年,杨仕明在紫云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上提交《关于建立退役军人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机制的建议》,他动情地说:“军装会褪色,但‘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不会忘。”如今,兴合村成立了“老兵调解队”,5名退役军人专啃“宅基地纠纷”“邻里矛盾”这些硬骨头;村里留守未成年人夏令营,退伍老兵教军体拳、讲边防故事,“娃娃们现在见着当兵的,比见明星还亲!”
在采访过程中,紫云自治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吴江涛对杨仕明给予了高度评价:“杨仕明同志是我们退役军人的一面旗帜。他把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完完整整地带回了家乡,不仅让兴合村脱了贫、致了富,更把‘退伍不褪色’写在了大地上。下一步,我们将把他的做法向全县推广,让更多老兵在乡村振兴的战场再立新功。”
采访结束时,杨仕明带记者到村委会看他寝室的“传家宝”——一面叠得方正的军被,床头挂着褪色的入伍照。他说:“每天起床摸摸这被子,就记得自己先是军人,后是支书,永远是人民的兵。”在大山深处,这位“兵支书”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退役军人,永远是守护山河与人民的一道钢铁长城。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
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