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水城公安配备189辆驻村警务摩托车——
让平安到得更快
警务人员骑着警务摩托车穿梭在田间地头。

  ■通讯员 张强丰
  一年采集信息超百万条,上门服务超万次,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1%……
  这一连串亮眼的数据是六盘水市水城区公安局为189个村(社区)驻村警务人员配备警用摩托车(以下简称“警务摩托车”)后,交出的亮眼“平安答卷”。
  面对村居分散、路远难行的“老大难”问题,2024年6月起,一辆辆穿梭在阡陌间的警务摩托车,将“派出所主防”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成为激活乡村善治神经末梢的关键力量。
  更快速 抢出守护平安的“黄金时间”
  “山高路远,突发警情常常被‘最后一公里’绊住脚。”这曾是乡村警务工作的痛点。警务摩托车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凭借轻便灵活的特性,它无惧崎岖村道,能直抵核心现场。
  “在同等距离下,相比警车,摩托车往往能节省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这抢出来的就是处置紧急情况的‘黄金时间’!”这是驻村警务人员最真切的感受。
  今年6月,勺米派出所驻村警务人员岑望就亲历了“速度”带来的实效。他接到果立普村村干部紧急电话:两农户因收割机使用和地界纠纷,在地头激烈争吵,十余人聚集,火药味十足。岑望立即跨上警务摩托车,抄近路疾驰,平时需要30分钟的路程,他仅用了13分钟就到达。当警务摩托车扬尘出现在田埂,激烈的争吵声戛然而止。一场可能爆发的群体冲突,在警务摩托车的快速抵达下消弭于无形。
  翌日,“派出所骑摩托的警察来得真快、真管事”的消息在周边几个村迅速传开,警察就在身边的安心感油然而生。
  更频繁 织密主动防控的“前沿网络”
  坪寨派出所民警蔡宇的体会很直观:“以前一天顶多跑两三个村民组,现在一早上就能巡遍全村,下午还有时间整理台账。”
  车轮的转动,显著提高了乡村的见警率、管事率。驻村警务人员得以更频繁地深入村组、商铺、企业,与群众“拉家常”“听民声”。警情处置,正悄然从“被动接警后到场”转向“主动巡逻中发现”。
  今年7月的一个夜晚,发耳派出所驻村警务人员陆称行像往常一样,骑着警务摩托车在辖区巡逻。行至一处烧烤摊,他发现两名男子酒后争执正逐渐升级。陆称行立即上前劝导:“夜深了,周围居民都休息了,有什么事好好说。”第二天,酒醒后的双方坦言:“太冲动了,多亏陆警官及时制止!”
  车轮所至,安全随行。警务摩托车配发前,由水城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对驻村警务人员进行集中摩托车驾驶证考试,确保全员持证上岗。巡逻路上,驻村警务人员戴着头盔、持有驾照、装备齐全,无形中也成为宣传农村二三轮摩托车安全出行的良好榜样。
  警务摩托车还配备有双声道喇叭,成了移动的“宣传站”。防火防盗、防溺水提醒,随着车轮的轨迹,精准送达千家万户。陆称行深有感触:“配车后,与群众的接触频率从每周15至20户提升到每周70至100户,交流更深了,辖区的治安警情也明显减少。”一张无形的“主防”网络,正随着摩托车的轮印,在乡村悄然织密。
  更暖心 精准滴灌服务至“末梢一米”
  穿越狭窄的村巷,驶过泥泞的田埂,警务摩托车以其无与伦比的通达性,将高效便民的“服务窗口”直接开进了农家院落、田间地头。从上门办证、快速调解田头纠纷,到精准反诈宣传、及时帮扶困难群众,服务被精准“滴灌”至每一个角落。
  芒种时节,坪寨乡普联村村民老张心急如焚:在外务工的他接到邻居电话,百余头羊闯入了自家位于德座老坡的玉米地。那里道路狭窄,普通车辆根本无法到达。正在巡逻的坪寨派出所驻村警务人员蔡宇接到求助,跨上警务摩托车,仅用十分钟就冲到了现场。联系羊主、驱散羊群,一气呵成。事后,老张拉着蔡宇的手感叹:“平时我们爬上去都要半个多小时,这豪爵150还真不是吹嘘的,没想到你十分钟就到了!”
  九十公里外的化乐镇,警务摩托车同样承载着浓浓的警民情。7月,化乐村驻村警务人员蒋中奎在走访中得知,余大爷想为亡父办理销户手续,但因身体不便、子女不在身边,迟迟未能办理。蒋中奎二话不说,骑着警务摩托车带着材料,在派出所和余大爷家之间往返四次,仅用一早上就办妥了手续。
  “摩托油箱上的警徽,在泥洼地里照样亮堂。”蒋中奎说,“它不光是辆交通工具,更像是根纽带,把我们和村民的心紧紧系在了一起。”
  车轮滚滚,警灯闪烁,189辆警务摩托车丈量的是乡村的经纬,夯实的是平安的根基,它用“警务前移”的主动作为解决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水城的山水间结出累累硕果,彰显着水城公安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温度。

贵州省互联网出版业务许可证:黔新闻出网版准字第046号黔ICP备05003182号-1 Copyright @ 2003-2023 DDCPC.COM 贵州法治网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主管主办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